赵四,家中排行第四。
赵四的父亲是兴隆县本地的包工头。文化不高,但据说年轻的时候,也是“少幺毛”一党。随着他们那一伙慢慢长大,总得找点吃饭喝酒的钱,一帮人都还有点力气,其他的也不会,就到工地上混。一帮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还是抱着团去的,可能又经了熟人介绍,在工地逐渐站住了脚,脑子灵活的,整点烟酒、拉拉朋友,居然有那么两三人长成了头目,接些小工程,倒是找了些钱。当“少幺毛”时留下的脾气,钱来得快,也就去得快,对钱看得不那么重。
耗子和赵四其实不是一个班的,也是听说,赵四在初中和刚进高中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可能是得益于父亲在文化上吃了些亏,对孩子的学习很是重视,成绩一不注意有点下降什么的,那肯定是皮带伺候着。之所以听说,其实赵四也就是在班上时不时地进入个前10名,在全校来说,还算不上最顶尖的那一批。
然而,赵四终于还是因为成绩出了一次大名。
一次期末考试,赵四超常发挥,居然闯进了全校前10名。于是,某日,赵四父亲在喝了点小酒后,约处于微熏程度和亢奋状态,携一军挎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隆县机关干部、商人包括部分农民的通用装备),直接来到校长办公室,从包里豪气地倒出几捆钱,传闻是有五万元之多。大概是想先表达犒赏之意,随后再整点“考上了北大清华就要怎么怎么”的悬赏。然而,时任兴隆中学校长许正清,一名教龄超30年,已是满头银发,桃李满兴隆,口碑、才能俱为上乘,实属兴隆清流代表的老知识分子,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吼“出去”。赵四父亲虽是个混不吝,面对震怒的老许,浩然正气的压迫,也不得不怂。随后闻声赶来的学校保卫科科长夏明,也是一个常年和老街的“少幺毛”一起喝酒吃肉长大的主。看着近来在圈子里风光无限的赵四父亲,看着已因怒极而身体颤抖的校长大人,看着越来越多赶来的吃瓜人和护架者,夏明赶紧拉走了赵四父亲。
许校长倒是并没有因为此事而特别关照和“关照”赵四,反而是嘴大的夏明再次履行了“大喇叭”的职责,于是,此事便在兴隆中学人尽皆知。
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毕竟象某老人家那样敢在闹市里读书、能在闹市里读得进去书的,好像有史记载以来也没几个。赵四在学校后期,成绩终是逐渐下滑,也慢慢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开始在“少幺毛”圈中打滚。赵四人其实是很不错的,也许算是惺惺相惜还是怎么地,和“耗子”这个学霸中的顶流很有些交情。有好几次学校的群架,耗子经不住损友们的吹嘘拉拢,做好了重在参与的准备后,都被赵四私下找到,提前阻止。赵四毕业后,继承父业,干起了工地。赵四父亲也没有客气,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于是,赵四从小工干起。好在脑子比他老子更灵活。怎么说,书算起来也比他老子多读了几本,慢慢地干成小包工头,到现在已成长为了正南齐北(本地话,大约是正儿八经的意思)的建筑承包商(呃,赵四自称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