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主题,如何让表扬和物质奖励有,更多的是针对小孩子的家长。
我们现在看到太多的育儿书、育儿课,都告诉我们不能表扬和物质奖励孩子,的确如此。不过,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真正要做到,实在太难了。
虽然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如何“鼓励”孩子而不是“表扬”孩子的公式,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张口即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很难避免物质奖励,以及表扬。不过,我们可以学习更加智慧的方法,善用它们。
目前存在于家长中更加普遍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常常把“表扬”用得变了形,而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鼓励孩子好行为的效果。
曾经有一个个案,是一年级的家长。
一年级的孩子,习惯养成是最重要的。于是,她和孩子一起做了张表格,孩子每认真学习半小时,就在表格上打一个钩。一周下来统计有几个钩,就给孩子几块钱。
不知道有多少妈妈用过类似的方法,可以举个爪。第一周的效果特别好,孩子欢欣鼓舞,每天高兴地学习、打钩,母子其乐融融。可到了第二周孩子就开始懈怠。第三周学习就不那么投入了,打钩也不那么富有激情了。妈妈渐渐不能忍受,又开始骂他,最后威胁他说:“这周的钱都不给了!”孩子也情绪爆发了,说再也不打钩了。这个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我身边非常多的妈妈们,都踩过这个坑。其实这个方法前一部分挺好,让孩子自己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用表格自我驱动,以达成目标。当孩子完成任务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这个方法的后一部分不好,一个钩对应一块钱,听起来不错,但却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果孩子这么高效率地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一块钱,当他完成时,得到的不是知识、不是完成目标的成就感,而是“一块钱”。
开始几天,那个方法会很好用,因为孩子得到了钱,可能他会兴奋个几天。可当孩子对得到钱习以为常的时候,这个方法就失效了。就好像很多成年人也不全是为了赚钱而努力工作一样,他们更多的是获得对工作、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当学习过程痛苦、枯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孩子会因为缺乏内在动力,而放弃“一块钱”。所以这“一块钱”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那么,到底要怎么表扬和奖励孩子才有用呢?我们从心理学理论来看,行为主义理论的最核心观点就是:如果孩子的一个行为能够得到好处,这个行为就会保持下来。
那么,对孩子来说,学习的好处到底有什么?好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的,比如学习让他得到外在的赞扬、物质奖励、好的名次,这类好处会引发他学习的外部动机。一类是内部的,比如学习让他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正确率,或者学会认字后他能够自己读故事,不用求爸爸妈妈帮忙了,这类学习本身带来的结果会引发他学习的内部动机。
很明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激活孩子的内部动机。大家都知道,激活内部动机才是根本,但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去做,是吗
我们通常的物质奖励,其实会削弱孩子的积极性。
那么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看看,为什么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德西(EdwardL.Dec)请一些大学生到实验室做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到第二阶段,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大学生每做对一道题,给一美元奖励;另一组大学生仍像原来那样做题,没有奖励。
大家来猜一下,接下来半小时的实验时间里,哪组会做得更起劲呢?
是得到钱的那组,还是没得到钱的?
是的没错,就是得到钱的那组。
但是研究者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个阶段的结果,他真正关心的是第三阶段。研究者对大学生们说:“一会儿我们会打印一张数据表出来,请大家来签字,要等20分钟,请大家先自由休息。”研究者就是要考查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
结果是哪一组学生继续解题呢,拿到钱的,还是没拿到的。
结果是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所以内在动机是更加重要的。这是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时坚持下来的最宝贵的力量,是应该被我们珍视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在孩子学习时给他与学习无关的外在奖励。在这里,要注意:与学习无关。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却常常犯错。
我也曾经犯过类似错误。有一次,我家女儿正在客厅中央的小桌子上专心地看书,这时我要擦地,为了图省事,我对她说:“你把桌子搬阳台上去看,阳台光线好。”她正看得起劲儿,不肯动。这时我想到一个办法,就说:“你把桌子搬到阳台去看书,邻居一看,这家的小姑娘怎么这么爱看书呀。”
她一听,觉得不错,就搬过去了。但搬过去以后她的状态就变了,不再是特别专心地看书,而是每看几眼书,就要抬头看看外面有没有人经过,有没有人注意到她。很明显,得到别人赞许的动机覆盖了读书本身对她的吸引。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的时候,绝不能随便地增加外在动机进来,要珍视和强化他的内部动机。
通过两种情境,我们可以将学习动机引向内部动机,一是要找到学习行为的内在好处,让孩子看到。比如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妈妈不要夸奖“宝贝,你真棒”,而是要去观察孩子认真学习的好处是什么。如果发现他做题做得很快,这时可以做出很惊讶的样子,说:“哇,这么快啊!妈妈注意到你刚才学习的时候特别专心,果然题目做得特别快。”这样孩子就听明白了,专心学习的好处是“题目会做得更快”。
如果看到孩子的题目做得都对,就要问他:“是不是刚才偷偷检查了,怎么正确率这么高?”那孩子就明白,自己检查可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如果看到他把难背的课文背了又背,终于背下来的时候,就要说:“真不容易,这么难背的课文你都背了下来。”下次他就知道,无论多难的任务,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如果看到孩子把自己做错的题都标出来了,可以夸他:“你这个孩子可真有心,把错的题都标出来了,下次肯定不会再错。”孩子就知道重点看错题的好处了。
把孩子学习行为的内在好处找出来再进行表扬、强化,这种行为就会慢慢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二是给予物质奖励的时候,要将外在奖励的原因引向内在好处。
物质奖励可不可以?不太推荐。
如果非要用的话,也要用得有技巧,并且强化奖励物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大家会不会在孩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带孩子出去吃大餐作为奖励?我想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没有办法杜绝的。但是,我们可以有技巧地来做这件事。比如,不能说“你考得好,妈妈带你吃大餐”。
考得好和吃大餐本身没有关系,而是要说:“看到你考试前就好好复习,努力准备,把知识复习得很扎实,还真的取得了好成绩!这段时间学习累了吧,带你去吃大餐,犒劳一下自己。”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好好复习这个行为有用,能得到好成绩。
这个才是内在好处:说辞不同,引导的方向也不同,大家get到了吗
吃大餐是对自己辛苦复习的鼓励,它的作用只是加强了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样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关心他的,而不仅仅是在乎他的成绩蕙。
比如,他课文读得很好,特别有情感,不能说“读得特别好,奖励你多看10分钟电视”。课文读得好和看电视之间没有内在关系,而是要说:“你读课文让我看到一种情怀,那种喜爱祖国山水的情怀。让妈妈想起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叫《航拍中国》,它从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带我们看中国的各个地方。你早点做完作业,我们一起看吧。”这时一起看电视才会是对孩子读书行为的有效鼓励。不然他下次会为了看电视才好好读课文,而不是享受读课文本身了。
什么叫内在好处?就是孩子这么做了,让他自己感觉好。某些技能得到了提升,这个好处是行为本身带来的,不是家长赋予的,但家长可以指引他一起发现和看到这个好处。所以,重点就是家长在表扬和给予物质奖励时都要对孩子行为的内在好处进行鼓励。
孩子就有了保持这个行为的内在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去用心观察,找到孩子行为的内在好处,只有真的看到了孩子的哪个行为有好处,说给孩子听时,孩子才会信服。我们的表扬和鼓励才不会是“假、大、空”,大家都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