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实际上是想让他“做到”什么。但是对孩子又不能“强人所难”,而且我们习惯用的用奖励刺激方法,已经被证明他只在争取孩子的暂时合作方面有效,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动机。
本来对一群吵闹的孩子没有办法,结果用奖励的方法,确切的说是不断减少奖励的方法,让他们没有吵闹的动机。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
“强人所难”做不到,奖励又是破坏孩子的动机,到底怎么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呢?
我们要帮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帮他们运营自己的生活。
下面详细说
心理学家卡洛尔·德维克发现我们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化心态,一种是成长心态。
固化性心态认为犯错是因为能力差,只能认命,他们只看重结果;而成长性心态呢,却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努力上,能让他们获得控制感,相信自己有能力能让事情越来越好,看过程而不是仅仅看结果。这些孩子们关注学习本身,而不是学习成绩。
成长性心态的孩子,他们的动机是一种有内而生的动机,并不依赖别人对他的称赞和褒扬,所以培养孩子成长心态是提高他们的控制感,促进他情感发展和助理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怎么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呢?
总体来说是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是赞扬他们的成就,也就是我们说的看重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一,把握培养动机三要素:自主需求,胜任力和归属感。
自主需求,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孩子,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提供自由,也是我们之前的理论掌控感,是孩子对抗压力的最好的解药。
胜任力,不是说让孩子能做得很好,而是说他一直做,一定能做到很好,给他希望。
归属感,在学校有“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如果家长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很安全,很温暖,他就愿意努力。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本人本来就已经很难受了,我们大人就应该表示同情。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能在下次考试帮上你。”
这就让孩子得到了同情,有归属感。“如果你愿意”就是体现了自主的需求,“下次考试时能够帮上你”体现了胜任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还会能做得更好。
第二,多巴胺能够让人雷厉风行。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多巴胺系统呢?
一定不是奖励,而是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努力。
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干着急也没用,就算剥夺了他的兴趣,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削弱他的动机水平。
支持孩子追求与学业无关的兴趣没问题,只要孩子正在努力做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儿,你就不用担心,因为孩子正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大脑(电子游戏除外)
第三,塑造有动力的大脑。大脑其实是可以被改变的。
我们可以在大脑里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而且我们关注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导致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差异。
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而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太容易的,没有挑战,没有乐趣,太难的,有太容易有挫败感,所以频繁触发心流状态,能使大脑更具动机和专注力。
最后的说明
孩子和我们大人的思考方式截然不同,比如说孩子就喜欢在前期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懒懒散散,到后面最后的时刻慌慌张张,如果效果还很不错,大人可以对这事儿不必过问。也许孩子就就习惯在这种压力下学习。
如果你看着难受,大可以不看。
而且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男生喜欢拖拉到最后一刻完成任务,女生则比较听话,喜欢从容的完成。这也许是妈妈和儿子矛盾比较多的原因吧。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爸爸看着就没有问题,妈妈却急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