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解的心事多,大脑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然而,在真正的学习问题上,绝大多数孩子表现的很随意,缺少了必要的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加上他们聪明的大脑,一定能让更多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最近读到《自驱型成长》一书,我感觉找到了一些培养积极性的方法,其中的观点有必要和更多的父母分享。
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孩子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激作出承诺并坚持不懈,潜能也会得以发展,还能靠实干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 ,自己激励自己,并让他们察觉他们身上总有一些能影响世界的重要东西,要帮他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并努力赋予生活的意义。施加压力和奖励的机制虽然会在短期内对孩子孩子的积极性的激发有效,但是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动机。
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就要知道是什么东西能吸引吸引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要真正了解动机如何在大脑和身体中运作。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如何“制造”动机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其主要成分为:正确的心态、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有最佳水平多巴胺、心流,以上这些原料经产自你自己的心智。
当学生拥有成长心态时,他们则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成长心态能让他获得控制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其实有能力在某些事情上变得越来越好。具有成长心态的学生,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成绩。提高他们的控制感,是促进其感情发展和助力其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激发这种成长心态 ,要赞扬孩子身上要以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例如,“你有这样的好奇心,爸爸觉得很棒!”而非“你好聪明”;“你努力筹备考试,我们都看在眼里”,而非“这次考试真不赖”。
自我决定论认为,培养人的内在动机的三个要素即人类三个基本的需求:自由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如果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个人提供选择自由,都能比奖励或者惩罚激发出的更强烈的动力。
如果老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就能催化学生内在动机和追求挑战的意义;如果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他们的孩子则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
胜任力不是真正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你的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这种纽带时,他就会想为了那位老师而努力学习。通过让学生喜欢我,而喜欢听我的建议,喜欢学习我所教的学科,接受我对他进行的教育,其实这是我多年来的追求。当你的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来 ,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同情心(满足归属需求),只好顺带告诉他还能提高的空间与手段(满足胜任需求) ,与孩子谈话时,便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结尾 ,让孩子感到能自己做主,而且此时你的角色是顾问而非管理者(满足自主需求)。
多巴胺让你雷厉风行。大脑里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激发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就是要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努力。把要我做什么?变成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
因为当你在设定加以控制的目标时,你的心智就会感到很快乐。帮助你的孩子发展这一种自我激励,是一件最值得做的事情,通过询问他们想拥有和把握什么东西,就能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把控住他们自己的选择。
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点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内在机制的驱动与积极性调动方法是不相同的。如果我们能够多了解一些不积极主动的原因 ,再多学习借鉴一些激发内在动力的驱动方法,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就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性,积极性将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