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这也是新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教学行为的转变。而引发变革的关键需要明确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是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教学改革价值取向之二是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此新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层层递进,以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
教学改革的路径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个基本要素出发进行变革。倡导教师的教学创新要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生活的重塑;倡导学生的学习革命要重视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学习生活的改造(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关注师生对话和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人性的教育);主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对话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和探究的文化),在创建新型文化中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思维文化,以求通过思维文化的变革引发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通过多样化的改革路径去追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把握教育的规律,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