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注释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行(xíng)潦(lǎo):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传》:“亨也。”按即烹。
錡(qí):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齐,敬。季,少也。”
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āi):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季:少、小。
赏析
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中国植物志》则明确指出,此“苹”为蒿属植物。“蘋”为“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
《左传》中有: “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 “蘋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 ”所谓芣菜,就是水鳖。 它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具有一蜂窝状的储气组织,就是陈藏器所说的“叶下有一点如水沫”。 它的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 因此,古人称为“白蘋”。 水鳖的幼叶柄可食用,古人用其做羹汤以祭祀祖先。 宋代郑樵所著《通志》中也提到: “蘋,水菜也,叶似车前,《诗》所谓‘于以采蘋’是也。 ”在清代顾景星的《野菜赞》中,它有个怪怪的名字——“油灼灼”,且有如下描述: “叶圆大,一缺,背一点如水泡。 一名芣菜。 沸汤过,去苦涩,须姜醋,宜作干菜。 根甚肥美。综上可知,《诗经》中的“蘋”最大的可能就是水鳖这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