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钢拳》是一部由梦工厂影业制作,迪士尼影业发行的科幻电影。影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讲述了一个饱含梦想和亲情的励志故事,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适影范围:7岁以上孩子、成人。
做妈妈五年,有个感受:孩子改变我的,比我教给她的还要多。
前几天,陪千寻上画画课,主题是“城市”,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作品展示的时候,我傻眼了。
其它小朋友都画得挺好,尖顶圆顶的房子、宽阔的马路、小汽车……再看千寻的画,一张纸上全是小圆点。心里不免有点郁闷,这娃是来打酱油的吗?
轮到她做作品讲解了,我暗搓搓地想:不用心吧,看你这会怎么讲。
却见小小的人,站在台上,指着一个又一个小圆点,认真地说:“这是我们家,这个是火车,火车正在往森林里面开,这是森林里的狮子、蝴蝶、猿猴……”
我问:“怎么全是圆点呢?”她说:“坐在云朵上面往下看,全都是小圆点啊。”
有点惭愧,这小孩又给我上了一课。
话说生孩子前,我也思考过“养小孩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这几年同行下来,觉得小孩其实是来帮大人重生的。
你可以这么理解“重生”:
一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会获得很多,比如房子、车子、知识、技能等等具体的东西,但同时也会丧失很多,诸如想象、纯粹、专注、盲目的乐观……,向小孩学习的过程,就是找回所丢失的过程,如同重活一次。
电影《铁甲钢拳》,讲的就是一个爸爸被儿子改造,重生的故事。
查理是个潦倒的中年男,到处借钱买机器人参加拳击擂台赛,渴望一夜暴富,却屡屡失败。某天,忽然被告知,前女友意外去世留下一个男孩,前女友的妹妹想要领养这个孩子,作为男孩的父亲,需要查理签署一份自愿放弃抚养权的协议。
查理借机敲诈了对方五万美元,双方达成协议,名叫马克斯的11岁男孩将与查理共度暑假,之后就彻底断绝父子关系。
查理把马克斯当成暂时的小包袱,要不是马克斯耍心机藏起查理的车钥匙,查理才不想带他参加机器人擂台赛。
成年人的毛病查理一样都不少,比如急躁。一心要靠机器人打拳击赛暴富,每次输了比赛,就把失败原因归结为机器人不够好,急着把打败的机器人变成零件卖掉,再重新借钱去买新的机器人。
买来新机器人,也等不及好好研究,急着推上擂台赚钱,结果又被打得七零八碎。
马克斯不急,从垃圾堆里捡回没人看好的“废品”机器人,他给它取名亚当,每天带它跑步,和它说话,慢慢教会它一个又一个拳击动作。
刚开始,亚当经常被打得“满地找铁”,查理总是急躁地抱怨:“我说过吧,它就是个表演用的机器人,根本没什么战斗能力。”马克斯总是固执地反驳:“它很棒的,它能学会,你要耐心点。”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大人总是很着急?急着出名、急着赚钱、急着超越别人。为什么孩子又不着急呢?他们愿意慢慢琢磨、慢慢研究、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
后来搞明白了,是因为大人脑袋里装了太多外界标准,生怕自己落后,生怕自己不符合,信心是建立在外面世界上的,当外面那个世界变得很急,你的步伐就会不由自主快起来。
只有像孩子一样,去除外在干扰,用自己的标准来定义好坏,信心归于事物本身,才能走得不急不缓。
除了急躁,查理还很现实。
随着亚当在比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好,开始有投资商找到查理,想要高价收购亚当。查理巴不得趁亚当表现还不错赶紧换个好价钱,无奈马克斯坚决不同意,因为亚当对他来说,不是机器,是朋友。
还好没卖,要是卖了,就没有亚当后来打败无敌霸主宙斯,成为机器人拳击擂台赛新冠军这回事了。
现实这玩意好像是成年人特有,还记得当年网络上有句特别流行的话:“成年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很多人用这句话作个性签名,大概觉得只讲利弊是件很酷的事,显得更成熟吧。
我一个朋友,画画很不错,但考大学的时候,她思来想去也没报美院,她想的比较多,甚至分析了画画这个行业的市场前景,得出结论是:算了,不稳妥,未来机会也不多……
成年人的世界,绕来绕去,好像都绕不过“有用”二字。
几年前我也是这样,喜欢写东西,可还没写,就会想,有前途吗,会不会浪费时间?
是有小孩后,每天被缠着讲自编自导的新故事,才逼得重新捡回码字天分,像个刚入行的新手一般,每天认认真真写童话,从一天一千字到一天六千字,唯一的粉丝是我的小孩。
这是个称职的粉丝,故事一写就是一年多,从没否定,永远都是鼓励。就这么在她的“鞭策”下坚持着,莫名其妙地,写成了一本书。
以前还没播种就在操心收获,如今每日辛苦耕耘,才明白很多东西其实不用想太多,用心去做就好。这个道理,竟是身边那个小孩教会我的。
小孩和大人不太一样,他们连蚂蚁都能看大半天,做什么事先凭心,很少从现实角度去考量。浑身上下,充满了一种“无用论”的乐观。
有意思的是,80%的成功都源自这种乐观。
Facebook创立早期,有人试图收购它。扎克伯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上哽咽着说:“那是一段最糟糕的时期。”当时的联合创始人都想接受报价,只有扎克伯格拒绝出售。甚至有公司顾问告诫扎克伯格:“如果你不卖,你会后悔余生!”。
若干年后扎克伯格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觉得22岁的自己有一种孩子式的乐观,很难聚焦于当下的现实,支撑他做决定的,是比较虚无的使命感。
回到影片,其实查理也不是一开始就急躁现实,马克斯身上那些可贵品质,查理都有过,做拳击手的时候,他也曾是个纯粹乐观的年轻人。令人感伤的是,成长的过程既是拥有,也是丧失。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改变大人,不是在大人身上赋予什么新东西,他们只是以自己为参照,启发你找回初心。
影片里最燃的一幕,是亚当与宙斯的终极对战。亚当快不行时,马克斯朝曾是拳击手的查理大吼:“快,查理,示范给它看!”查理犹豫不决,“我不行......”永远忘不了马克斯坚定地小眼神:“行,你一定行的!”
当查理忘记比赛胜负,忘记奖金,不再顾忌周围眼光,举起拳头,像个孩子一般认认真真给机器人亚当做示范时,我觉得他重生了。借助马克斯,查理找回了童年的力量。
童年的力量,就是遵循自己内心声音前行的能力,只可惜这个能力,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丢失了。
很喜欢漫画家朱德庸最近在一席演讲里的一段话: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通常我们会选择用社会或众人的价值观去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以为我们选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但其实我觉得只要没有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都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对人生的选择呢?
我的经验是,小时候的童年的那个自己才是你人生的导师,他最懂你的天赋和你本人的力量。
如此说来,真应该感谢那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小孩。他帮我们褪去成长中背上的各种壳与包袱,去除芜杂,便看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