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主要诞育基因
(二)地标文征 史烙意痕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如何理解伟人论述中的“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之意涵?政治管理作用的对象是特定社会和区域,经济的物化范畴应为代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供人们生活的相对固定的地域。繁华闲适的江南文化,正建基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域。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风貌迁变过程中,黎里古镇秀美的地域地貌,早已演化为江南文化之一角诞育生长的温床。
中国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列国争霸,即便在农耕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同样战事频仍。“2500年前,黎里乃吴越百战之地。”黎里古镇三家村西南有一湖泊,名囡囝荡,春秋时期,吴国在此驻扎水军,随时准备抵御入侵的越军,囡囝荡中吴越双方曾数度交战。吴军气豪,称对方为越国小儿,抵御敌军的地方又被赋予“御儿滉”之名。每次战后,吴军都会将战死的越兵首级埋葬在镇南一低洼之地,久之,那儿就被百姓呼为“鬼头潭”。沿称至今的“鬼头潭”“御儿滉”两地名“深深烙上吴越争霸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映射出遥远年代中由卜巫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裂变之折光。
蕴涵愈加丰富的地域基因信息的文化概念,当属古镇文化名片“黎川八景”中的八帧画幅。八景之首“玛瑙春游”中的“玛瑙”是指玛瑙庵,初名萧庵,南宋宝祐三年(1255),僧原妙建于镇西西大港小渚之上。元至治三年(1323),武林玛瑙寺僧大辙来黎,移建萧庵,更名为玛瑙庵。庵南面向月漾湾,春和景明、花香鸟语之日,玛瑙庵周遭花径环曲,游人如织,踏春士子多赋诗题咏,丹青泼墨。古镇今存《玛瑙春游图》《玛瑙春游诗册》。
第二画幅“禊湖秋月”,禊湖,又名金镜湖,文化名片藉湖中绿洲上的禊湖道院而熠熠生彩。史载,道院是为纪念不顾御禁、开仓赈济饿民的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所建。一座名“秋禊桥”的三孔梁式石板桥连通市河北栅口岸与道院所在水渚。秋月之夜,游客步经秋禊桥,跫音和着桥石板翘动发出的“叽咯”之声,响抟幽空;湖面波光粼粼,静影沉璧,如诗如画。江南一带罕有的建造在湖中的较为完整且玲珑雅致的道教胜地之文化荣光,俨然焕发于“禊湖秋月”。
“罗汉晓钟”之名缘起于西晋永熙三年(292)僧法灯法师在镇西临湖高地建造的名刹普同院,后宋淳熙元年(1174),僧梵敷重建大雄宝殿,宋孝宗赐额“罗汉讲寺”,宝寺惜毁于十年动乱。至今回荡在百姓心头的声声寺钟晓声,乃是宗教文化、古镇文明的历史绝响。
清乾隆九年(1744)里人陈时敏在镇东市河水中央建中立阁,阁檐外挑呈八角形,故有“八角亭”之称。作为镇标建筑的文化象征与景观写照“中立晚眺”,已然是百姓心中永恒的系念。
唐朝名士陆龟蒙(字鲁堂,雅号天随子)在镇南泾湾荡滩养鸭自存,陆家荡、鸭栏泾因此得名,里人在泾西造“天随桥”纪念之。“爱此林塘僻,天随剩鸭栏。禽声喧苇岸,帆影漾风湍。”清人凌凤超诗句尽写其秀美风景。黎川八景之“鸭栏帆影”以平实记录与浪漫想象相结合的手法,留存下古镇至关真切的历史掌故和文化传闻。
“鹤渚渔歌”堪为黎川之绝美景致,镇北后场荡畔的“鹤渚”不但是渔歌传唱地,还是酿造文人诗的宝库,地况之独特秀美,造就文化之殊绝精美、无与伦比。
将坐落于御儿滉北岸的三五农家谓之“江村”,当属文人的雅兴发挥,而“江村夕照”的景观标识,则为古镇地情文化的艺术呈现与历史遗存。
“揽桥残雪”为黎川文化名片之第八帧,以冬景殿后,合乎时令。桥址所在,至今未变,而当初的梁式单孔石桥已易为气势恢宏的多孔亭廊式长桥,登桥所览,四时俱美——历史创造者的伟力,赋予文化符号的,已然是与时俱进、乾坤再造的新时代印迹。
【注】图片来自网络,联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