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常进行的户外活动,就是与一个初同学、一位故交去河边散步。后来他们“残忍”地“抛弃”了我,改去打乒乓球了。一个人散步没意思,我像跟屁虫一样,也跟着他们去打乒乓球。
我这人头脑简单,对棋牌不感兴趣,喜欢球类运动。篮球、足球要身高体壮,我都不具备,最喜欢的运动就是乒乓球。
我乒乓球现在还能有“几把刷子”,离不开初中时常常进行此项运动。
整个中学阶段我都在泸溪一中度过,也都住校。寝室外面有一块坪场,坪场上面有三四个乒乓球台,都是水泥做的。球台中间没有网,用砖头码在一起当做球网。球台、球网是否符合标准无所谓,丝毫不影响到我们打球的那股子兴奋劲。
人多球台少,竞争自然激烈。我们那是常采用的是“考老师”这一方式。第一个球由“老师”发,对手第一个球打赢了“老师”,才有三个球的机会与“老师”公平PK,输了马上离开,旁边观战,等下一轮。通过“考试”者,与“老师”再战三个回合。前者弱赢,成了新的“老师”——“攻擂”成功,后者弱赢继续当“老师”——“守擂”成功。“老师”当得越久,说明实力越强。
我那时在同年级爱打乒乓球的初中生中,水平算是不错,因而经常当“老师”。平时我很是斯文、爱谦让,打乒乓球却很凶猛。为了不给对方机会,我发球就很下功夫,很多“学生”没有取得与我再战三个回合的机会。对于“考上”的,我也运用砍、抽、打边球、长球、短球等各种技能灵活运用,努力捍卫“老师”的位置。但强中更有强中手,遇到个别厉害的高中生,我也常常被推翻,站在旁边观战,等待下一次机会。
大学毕业后我很少打乒乓球,爱好改为篮球。因为又矮又瘦,球技虽然娴熟、投篮虽然很准,但也只能局限在班与班之间的比赛,扩大到系与系之间的较量就没有我的份——替补都当不上。
在石榴坪中学工作期间,篮球、乒乓球,我是“雨露均沾”。三年时间没进行过一次乒乓球比赛,因而不敢确定水平我是最高。但从交手过的同事中,没有几个能打过我。我常常作为陪练,训练同事的抽球——同时也训练自己接抽球的能力。
到泸溪二中工作,工作任务、压力使我远离乒乓球。读研期间,研究生处举办了首届乒乓球比赛。我凭着初中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备战了半个月时间,取得了男子第一名,男女混双第一名成绩。研究生处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还奖励几包洗衣粉 。我到现在还有印象:那次比赛中,除了打体育学院的一个老师(非乒乓球专业老师)——一个“左撇子”,感到吃力外,我轻松战胜其他对手。
到县委党校工作后,我多年未摸球拍。去年九月份左右,我尾随常常散步的同学、故交加入了县乒协,继续初中时代的爱好。
“唱不离口,打不离手”乒乓球运动也是一样,需要天天与之“照面”,手才会顺。我在乒协打了几个月,体力有所好转、感觉稍微顺手后,又因为工作需要入驻合水社区。说实话,除了有舍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外,我最大的不舍就是周一至周四晚上,不能去烟草公司七楼去打一两个小时乒乓球。
乒乓球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灵活性;它还能提高人的反应力、思维力;乒乓球体力消耗与对抗性没有篮球强,因而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生命在于运动,包括身体与思想。我爱乒乓球,使我身体在运动;我爱写作,使我思想在运动。
乒乒乓乓,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