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末,冬天的阳光刚好穿过玻璃窗,打在脸上暖洋洋。一本本书摆在架上,随看随拿,平淡的日子真好。
数不清去了多少次“不是书店”了,前几天去,就买了一本《这个社会会好吗?》,熊培云的作品至此收齐。似乎也数不清去了多少次繁花·我们图书馆,在它修建时,我没有去望一眼,在它走上正轨后,我也不常去了。我对“不是书店”是有些情结的,那里适合读书的氛围感染着我,这或许是我走进的第一家独立书店,但也许第一家是“我们书店”也不一定。因为去得多,受着感染,不是书店和“我们书店”都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幻化成我内在的心性了。在书店里,就觉得踏实,心里不浮躁。
我的2014年是和2011年、2012年、2013年有紧密联系的,这是我读研究生的三年。在2011、2012,我走了青岛的很多地方,结识了不少人,那么在2013年至今,我更多的是在和自己对话,尤其今年10月以来,回到家乡石家庄,清净之下,压抑和悠闲兼而有之。夜里,我会将山楂片放在杯子里,自己坐好一壶水,趁热冲泡,待稍温了就饮用,一边喝,一边听一段音乐,一边看手头的书,偶尔写一写书评。
我承认,我是一个独立书店迷,天秤座,喜欢逛。马兔子先生说天秤座适合开书店,我将来的志向,其一就是开一家小书店。每当看到独立书店里的小饰品,小玩意,比如勺子,笔,笔记本,布袋等,我就认为它们都有灵性,仿佛“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代言。可是,我已经从维思的层面转移了——近来我似乎是对“独立书店”产生了厌倦,不再那么期待去实体书店了,偶尔去一下,主要还是看看它的选书,因为我对自己的选书虽然也自信,却还是要看别人的意见。
究竟原因为何?似乎是不那么能接受太多的为了所谓身份认同而去逛书店这一现象。看起来,实体书店的寒冬也来了。我喜爱的书籍,多是文史社科类,这恐怕与我在“我们书店”的逛有关。我说“逛”这个字,可以用在商场,超市,另外就是用在书店上了,多美的一种生活啊,逛书店,走起。
在青岛求学这三年,也养成了我逛咖啡馆的习惯,没事就出去找个小店溜达,海大的咖啡空间是我喜欢的店。最近和朋友寻访名人故居,又在大学路那片儿新发现了几家咖啡馆。可是,我戒掉了,就莫名其妙地,我告诉自己,不可以再去,就戒掉了。有一段时间,我常到商场买好东西给喜欢的女孩,如今没有人在身边,我也戒掉了。还有不少时候,我会约人出来玩,会和人一起吃饭,还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天,前两者也已戒掉,后者也快戒掉了。对于社交网络,我还是没有戒掉,但我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观看的内容。
给自己一些限制,会养成好习惯,而不是放纵和失控,这样的人生才完美起来。
安静地看书,这是我多么喜欢的生活。想象着在青岛有一家海边的别墅,不用那么靠海,接近即可。我将自己设计一处书房,一边读书写作赚稿费,一边过着最简朴的生活。那些别墅都是谁在住呢?梁实秋的故居里亮着灯,沈从文的故居如今大门紧闭,洪深的也是。也许青岛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像我认为的那般惬意,但环境在这,是别处无法相比的。
虽然研究生毕业了,已离开了热爱的岛城,但还是要安静地看一些书,看一些与青岛有关的书。接下来,我会把生活过得简单。看书,散步少吃,节俭,余下便是思考和写作了。我把这两件非常喜爱的事排序在最后了,思而不学则殆。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时,我会收获充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