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新法颁布之后,取得初步成效,商鞅紧接着颁布了第二批新法。在新法推行后不久,秦国便与魏国交战,商鞅亲自领兵,面对的也是自己的老朋友公子卬,为了赢取胜利,商鞅又干了些什么呢?大家继续往下看吧!
迁都咸阳
商鞅在成为大良造之后,便向秦孝公建议将国都迁往咸阳。咸阳位置在秦国中心,靠近渭河,土地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靠近中原,接近东方诸国。这样既有利于指挥作战,又有利于同东方诸国往来。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建议,决定重新修建咸阳城。
商鞅主持咸阳城的修建,将原有的旧城扩大,并且新修建了高大的城墙,挖出一条很深的护城河。城里的街道交通四通八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及其官员一众,从雍(陕西凤翔)迁到新都咸阳,开始重新经营谋划秦国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颁布第二批新法
迁都到咸阳以后,商鞅并没有沉浸在喜悦当中,仍是忧心忡忡。因为秦国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东方诸国相比较,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且国内大族势力仍然尾大不掉,严重限制了君权。所以商鞅想将变法继续引向深入,于是又陆续颁发第二批法令,主要内容分为三点:
1、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商鞅将秦国的土地由原来的百步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扩大田亩的面积,使农民任力而耕。土地面积变大,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且这些土地的使用者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从而使土地占有形式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转变。这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为秦国霸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推行县制
商鞅在秦国原来“乡聚”的基础上,将诸多“乡聚”合并为大县,并且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命,可以随时任免。这就使得秦国全境的行政、财政和军政权都集中于国君,秦国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得以极大地增强。
3、统一度量衡
计量单位的统一,极大地便利了社会经济和商业的流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二批法令颁布后,商鞅的变法活动才正式结束,变法取得很大成功,使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国势迅速强盛。
收复河西,封为商君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在马陵交战,史称“马陵之战”,齐国军队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并且射杀将军庞涓,这是魏国前所未有的惨败。
第二年,商鞅对秦孝公说:“魏国去年被齐国打得大败,我们可以趁此大好机会攻打魏国。按照目前的国力对比,魏国是抵挡不住我们秦国的,他们一旦失败必然要向东撤退。这样,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和崤山这样险固的地势了,向东就可以控制东方各诸侯国,这对秦国来説可是非常有利的呀!”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于是派商鞅率领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
两军相互对峙,公子卬在军营中正坐,此时商鞅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当初在一起相处得很愉快,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你知道我是不忍心相互攻击的,我想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就,然后就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魏公子卬认为商鞅言辞恳切,便前去与商鞅会面。
会盟结束后,两人正在喝酒。而此时只见商鞅将青铜酒壶摔在地上,顿时,一批长矛兵迅速冲了出来,并俘虏了魏公子卬。并且攻打魏国军队,彻底击溃魏军,将公子卬押送回都城咸阳。
魏惠王的军队接连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于是就索性割让河西地区奉献给秦国做为媾和的条件。秦国这就重新收复了河西地区,完成了秦先辈的遗愿。商鞅在秦魏战役中功不可没,于是秦孝公把於、商地区十五个邑(今陕西省商县与河南省内乡县之间)封给了他,封号为商君。
小结
商鞅通过两次推行新法,使得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国力迅速强盛。在对外作战中接连取胜,最终收回了河西地区,功至商君。但是商鞅变法极大损害了秦国秦国宗室和旧贵族的利益。比如二十等爵制的推行,就使得那些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失去原有的特权。县制的推行,剥夺了贵族宗亲的行政权和军权等。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些旧贵族势力仍然很大,这对商鞅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此时,秦孝公的生命走向了尽头。没有了孝公的支持,商鞅将会面对更大的反对势力,商鞅的命运又将如何?我们将会在下一期继续与您交流。你是怎么看待商鞅这种以欺诈的方式在战争中取胜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