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秦武阳的“黑锅”
——《荆轲刺秦王》系列七评讲四
//行言 20201222
平心而论,刺秦之失败,秦武阳应负有最大最绝大的责任,这是毫不夸张也毫不含糊的。
本来,这样一个绝密的天衣无缝前后夹击左右开弓的行刺,再加上荆秦二人的必死之心,合二人之力突然刺杀毫无准备的秦王,以有心算无心,其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是,秦武阳的临阵丧胆,使这个计划横生枝节,发生了关乎整个大局的根本性逆转,其恶性后果严重到了足以改变当时的历史的程度。
从天下这一盘大棋和整个人类历史大趋势而论,秦武阳的临阵丧胆是件幸事,大幸之事,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将继续他的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梦想,并且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平,在向世人招手,在战火中苦难生存的百姓也终于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休养生息了;而从荆轲、燕丹而论,则是完全的不幸,秦国最血腥的报复即将来临,大祸就在眼前!
若论刺秦失败的真正罪魁祸首,实是那秦武阳,然而,不知是怎么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中,无数的后人在谈论“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失败之时,往往其着眼点都在荆轲一人之身上,那秦武阳却被完全忽略,被直接无视了,于是刺秦失败的“黑锅”就被荆轲背上了。
我不否认荆轲的问题,谁叫他是主谋、真正的策划者呢?用人不当、失之于明,这是抹杀不了的罪责。但我也要替他说句公道话,秦武阳比之荆轲,应该更是令人可恨可鄙视,他的罪愆也不容放过才对!
那为什么我们无数的后人在谈论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事件时,很多都是针对荆轲而发,或褒或贬,林林总总,不胜其多,而对那秦武阳则不管不问呢?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史书的误导及人们的心理作用。
说史书的误导,是不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其对这一事件的命名本身就会让人关注荆轲而忽略秦武阳。《史记》的章目名称是《刺客列传·荆轲》,《战国策》的章目名称更是直接题为《荆轲刺秦王》,荆轲,被放在了“刺秦王”这一悲壮历史事件的焦点上、聚光灯下,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令得广大的万千读者深受作者观点之影响,将对荆轲的无限仰幕、称颂、赞扬连同着叹惋、叹惜和感喟 ,通过一个个泛着激昂悲壮之气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之声的方块字,渲泻在一张张尺寸大的书页上,陶醉了读者,也引导了读者,使读者的眼中只剩荆轲,“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说人们的心理作用,一是在“英雄”的光环下,人们将更多的视角和情感都给了荆轲,为英雄立言立传,为英雄或颂或叹,尽管有褒有贬,但褒贬之中那扼腕慨叹是无一刻不充斥在内的。
二是在“主谋”的责任界定中,人们惯常的心理倾向都是“领导人负责制”,荆轲作为“刺秦”计划的决策人,成败的功过都被人们按在其身,成功了,最大的荣誉会加之于其身,同样,失败了.最大的罪责也当给他,由他荆轲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