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讲的是大脑的形成过程以及我们平时做事情都是由哪一阶段形成的大脑控制。
我们人的大脑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能脑,约在3.6亿年前爬行动物时代形成。主管我们的本能。第二阶段是情绪脑,大约在2亿年前哺乳动物时期形成。主管我们的情绪。第三个阶段是理智脑,距今约250万年人类的出现时形成。主管我们的认知。可以看出,高级的理智脑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它使我们人类富有远见、善于权衡,能立足未来获得延时满足,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本能脑和情绪闹确实要低级些。但存在一个弊端,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太弱小了。
我们的理智脑弱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本能脑已有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老人,情绪脑相当于55岁中年人,则理智脑则好比不到1岁的宝宝。可想而知,宝宝再聪明,在两个成年人面前也会势单力薄。
第二,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在2岁时比较完善,情绪脑在12岁时趋于完善,理智脑在22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第四,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却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很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而理智脑的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且运行时耗能。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生活中做的大半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脑,而非理智。
生活中,本能脑和情绪闹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它们的天性目光短浅,即使满足,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形容更加贴切。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服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我们可以将大脑看作一个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历很老,一个年富力强,但它们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事业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适与安逸,而理智脑则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他富有远见且身居高位,但因为太年轻,所以没有威信,做出的决策常被两位老员工藐视。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下文了;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成长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谁在这方面主动,谁就能在现代社会占据更大的生存优势,因为理智脑发达的人更能: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服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普通人只能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能不能踏上主动觉醒和科学成长的道路全看运气。好消息是,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你就能让自己的理智脑加速变强。如果我们习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那感性思维就会占据主导;而若是习惯经常思考,经常反思,那理性思维就会占据上风。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最后,我们一定要记住: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