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及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由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自周汉至南朝齐梁的诗文总集《文选》,也称《昭明文选》,现普遍认为,这十九首出自东汉文人之手,非一人所作,其内容基本上是游子和思妇的牢骚不平,哀愁苦闷,同时还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及时行乐的追求,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那种动荡社会的不满。
历史地位:
诗歌至汉代,开始告别四言(诗经)和楚语骚体,汲取乐府诗的精粹,艰难缓慢地朝五言诗的方向迈进,当时主要推崇的文学样式是汉大赋而不是诗。
关于各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乐府:《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再看看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可以理顺一点。如下: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独特的艺术特性:
一.“叙述性”抒情
以第三或第一人称出现。
《古诗十九首》作为抒情诗的特点是,将诗的整体结构都架构在具体的事情或事理中,抒情是叙述,议论同样也是叙述。
二.清丽如画,婉转文雅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无言冠冕”。
四言——雅丽
五言——清丽居宗
三.新颖的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1.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2.相互反衬的手法,以盎然春意反衬潦倒愁怀和离愁别绪。
四.平淡自然、精练生动的语言风格
活用前人成语、典故。大量引用《诗经》、汉乐府等。
主题思想和社会内容:
#思妇怀远和游子怀乡
#是什么造成这种相爱的人不得不“生别离”的苦难?
迫于生计,苦于功名。东汉末年的天灾人祸使农民不得不离乡出外谋生,而对功名富贵的渴望也注定了士人的劳碌奔波。东汉士人当时流行的世风是游学,且主体多为一批中下层文人。而且政治上由外戚把持朝政(东汉后期),中下层知识分子无缘结交权贵,很难被选举,再加上太学的兴盛,也为士子们“游学”提供了途径,他们不远千里,长期游宦于京师。
历代文人评价: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道:“《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道:“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由此,也可看出其历史地位,在诗歌发展史上不仅丰富和提高了乐府民歌原有的艺术形式,而且还开创了五言抒情诗的一种新规范,完成了为《诗经》《楚辞》以后的诗歌和语言奠基的任务,实现了继往开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