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宋高宗时期,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领土以淮水为界。到了宋孝宗时期,南宋朝廷偏向安稳,居于东南一带,金兵暂时息兵于淮北一带。朱熹生活的时代,朝廷一直没有强大的边防军。而他本人更是无法渡过淮河到达北边的泗水。由此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虚构。
朱熹从未到过泗水春游,却写自己在泗水春游,是因为他一直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孔子当年居于泗水之上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想象自己神游寻芳,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
诗题春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后感。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天气晴好的日子。
寻芳:是春游、踏青的意思。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
滨:指水边。
光景:是风光、风景的意思。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风景,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是轻易、寻常的意思。
东风:指春风。
谁都可以轻易的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这是一首咏春诗,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中,胜日点明时间,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游赏景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是虚写,道出了寻芳的结果,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不但描写春日景物的焕然一新,同时表达了诗人春游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描写了光景之新、寻访所得。“万紫千红”是实写,万紫千红的景象,是由春天点染而成的,正是人人在这样的春色中,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
全诗虚实结合,不仅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同时多处暗含对孔圣之道的向往。巡风泗水,就是在说,书中的道理就像美丽的景色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心向往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