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上,我是没有退路的;但是在吃上,我是有主动权的,我可以选择吃高热量食物,我可以选择发胖。”
早晨吃纯芝士的三明治,中午冰激凌、甜甜圈,晚上吃炸鸡和披萨。
她不怕胖吗?
怕,只是她已经不在乎了。
“我就是要对着干!”
此刻的吃,已经不是因为饿而吃,而是为了压抑内心的痛苦。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完心情更不好”——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在这种循环之下,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体重倒是急转而上。
老实说,这种“一言不合就开吃”的状态,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这种报复性的吃吃吃,其实是过度劳累、压力太大引起的“情绪性进食”。
01
什么是情绪性进食?
所谓情绪饮食,也称情绪性进食,不是因为肚子饿了才吃,而是为了让情绪变好而进食。
我们很多人有时候吃东西不是因为肚子饿这一身体症状,而是出于某种反应而吃饭。
食物被当成了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解决生理饥饿的粮食。
情绪性进食多由悲伤或负面情绪引起,但绝不仅仅如此。
幼年时期的回忆等记忆、经验也会引起。
从这些可以看出,情绪和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02
“情绪性进食“的类型
自我犒赏型:“刚刚一个课题获奖了,晚上一定要好好吃一顿,犒劳自己。”
回避情绪型:“和男友分手了,必须大吃一顿!胃填满了,心就不难受了。”
空虚寂寞型:“晚上好无聊,好无趣,就想点个外卖鸭脖磨磨牙。”
节食后遗症:“自从开始减肥,以前看都不看的蛋糕,现在看到就走不动路了。”
情绪性的进食,不再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
而是缓解心理上的饥饿与不适。
03
吃东西对缓解负面情绪有帮助吗?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我们会全身心进入一种“战斗模式”:瞳孔散大、心跳加快,以及新陈代谢亢进、肌肉工作能力增大。
而“吃东西”的刺激,则会激活大脑的另一种“副交感神经系统”,把我们的“战斗模式”强行切换到“修养模式”。
于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放松了,实现了“借吃消愁”的目标。
但是,“借吃消愁”一时爽,却不能够一直爽,情绪性进食的刺激无法维持很久。
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
1. 对高热量食物上瘾
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皮质醇激素上升会让我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因此,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物往往是情绪性进食的首选。
于是,肥胖、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心理上的失控感也随之而来。
这种失控感会降低我们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
当我们把食物当作对抗情绪的工具,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好不好吃,只是在重复做着“吞咽”的动作。
2. 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常常有人调侃:
没有什么痛苦是一顿火锅(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不可否认,“吃”是一种最容易执行的、成本最低的解压方式。
然而,当“吃东西”成为了你主要的情绪应对机制,你就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负面情绪-吃的冲动-吃了超出需要的食物-负面情绪。
就被卷入了“越来越胖、越胖越丧”的漩涡,不再有心力去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
3.陷入自责与内疚
情绪饥饿下的“吃”,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折磨。
食物能够填满我们的胃,却似乎没办法填满心理上的缺失和不安全感。
很多时候,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性进食,却依旧无法控制时。
很容易会陷入到自责当中。
通过吃东西来宣泄自己的压力时,每次吃完后,都会感到更大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许多情绪性进食者,在忍不住吃的时候,都指责过自己:
“吃吃吃,就知道吃!”
“除了吃,我还能做什么?”
“连吃东西都控制不住,我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要知道,吃下的是食物,咽下的却是委屈、愤怒、焦虑和痛苦。
没有一种情绪,应该被如此粗暴地对待。
04
克服“情绪性进食”的4个小技巧
对于每一个情绪进食者而言,放下对食物的渴望,并不容易。
以下是来自心理学家Melinda Smith等人提供的4个小技巧,送给有需要的朋友。
1.区分生理饥饿和情绪饥饿
想要摆脱情绪化进食,首先要分清楚,你究竟是因为饿了而吃,还是只为了缓解情绪而吃。
以下情况很可能是情绪饥饿:
饥饿感突然出现
饥饿感不在胃里
渴望特定的舒适食物
这种饥饿让你想要疯狂进食
一旦你吃饱了,情感上的渴望就不再得到满足
吃完后感到后悔、内疚或羞耻
当你能够识别情绪饥饿,你也就有能力选择,是否要用食物填补这种饥饿感。
2.记录情绪和饮食日记
当你忍不住吃东西时,不要着急满足自己,先想一下:
是什么引发了情绪上的饥饿?
把你的发现写进食物和心情日记里
你吃了什么或想吃什么
发生了什么让你不开心
你吃之前的感觉
你吃的时候的感觉
你吃完之后的感觉
尝试记录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找到情绪化进食的触发因素,了解自己在什么时候容易进食,以及自己是在逃避什么情绪。
3.找到情绪化进食的替代方案
去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抚慰情绪
当你被上司骂了伤心难过时,你可以不用流着眼泪大吃特吃。
试着给要好的朋友打个电话,在电话里一起痛骂上司。
当你下班之后累了困了,不一定要靠大吃一顿补一补。
试着点个香薰,喝杯小酒,泡个香香的澡,早点上床进入梦乡。
当你夜里空虚寂寞无聊时,薯片、蛋糕、烧烤,不一定能填满你的心,
试着看一本书、一部喜剧电影或是一个搞笑短视频,都可以让你踏实和稳定。
是什么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有意识地去改变饮食习惯。
4.练习正念饮食
把注意力集中在用餐的乐趣上,减少暴饮暴食。
首先,当你买菜、做饭、上菜和吃东西时,运用你所有的感官,充分地去看、去闻、去尝,去触摸。
然后,吃饭前深呼吸几次,保持好奇心,观察自己的坐姿和状态,以及一起吃饭的人和周边的环境。
当食物摆在面前时,花点时间去欣赏它,观察它的颜色、去闻它的味道;
把食物放进嘴里的时候,品尝它的口感,咀嚼的感觉,以及它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你要慢慢吃。时刻观察自己的变化,密切注意身体的饱胀信号,以便随时停下。
写在最后:
有人说:身体不仅是灵魂的容器,还是情绪的容器。
你的每个情绪,每一个感受,都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如果你所有的坏情绪,都让身体来承担,终有一日,它会承受不了。
正视和拥抱自己的情绪,对自己视若珍宝,终有一天,你会发现:
你对自己的好、接纳与关怀,身体都会帮你记得。
亲爱的朋友:
每一口食物都值得好好享受,每一个情绪都值得认真对待,不要把身体,变成心灵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