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小时候,年从腊八开始,一直到二月二,才算过完。娃娃们过了正月十五就盼着念着,掰着指头算着日子。
作为年尾巴的二月二,在大人娃娃的心目中和过年一样重要。这一天要早起,若是谁起的迟了,定会被大人嘲笑脸上有龙拉的粑粑,日后会变成令人生厌的雀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美,娃娃们在这一天起的比任何一天都早。二月二,惊蛰之后,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在这一天醒了,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美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所谓的龙的粑粑不过是大人一句善意的谎言罢了,目的是为了娃娃从小养成好习惯,珍惜时间珍惜当下。这一天的水被称为圣水,可以去百病,人们洗澡理发,煮茶做饭,心怀感恩。而对于孩子们,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节。过节是啥?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有好吃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节日对孩子们的诱惑力很大,还没到二月二,孩子们早把“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杀公鸡吃肉面,提个笼笼挨家转”背的滚瓜烂熟。在这一天,舅婆挽着提货笼子看外孙来了。笼盖下,酥香的棋子豆、香甜的爆米花,还有嘎嘣脆的豌豆青豆玉米豆。在这一天,舅婆的提货笼子是孩子们炫耀的武器,你吃我的棋子豆,我尝尝你的爆米花,所以就有了“提个笼子挨家转”的歌谣。
二月二,对孩子们最大的诱惑莫过于爆米花。家乡有句俗语叫做吃抢食。对于顽童来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吃抢食。一人动口十人牙酸的诱惑,是吃抢食最大的魅力。也许,唯有二月二街头巷尾的爆米花能满足孩子们那份童趣,那份欲望。
每年正月底,这项全民皆兵的活动在各家各户拉开帷幕。小镇上空炊烟袅袅,主妇们大显身手,都忙着烙棋子豆,而爆米花的活儿就属于童子军的专利。大街小巷嘭嘭嘭的声响不断,那声音犹如过年燃放的雷子炮,充满激情充满诱惑,但凡听到的,无不为之心动。整个小镇,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隔着几条巷子,也能闻到。那香味瞬间令唾液泛滥,令人满口生津。大人顽童停驻侧耳倾听,辩明方向后兴冲冲回家。因为节日,大人也变得大方起来。从大人手中接过钱,再从粮仓掬几捧包谷,急匆匆端着茶缸拎着蛇皮袋追着那声音,一路咽着口水狂奔过去。远远瞅见长龙般的队伍,如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地站在队伍后面,边小声嘟囔着边抻长脖子左顾右盼。
看着长龙般的队伍,最开心的莫过于爆米花师傅。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般的爆米花机,火车头帽子下一张大脸被烟熏火燎得像唱大戏的包公,他目无表情地瞅着炉膛,瞅着时间表。师傅旁边的位置,轮到谁,谁就去拉风箱。众目睽睽下,那拉风箱的碎人如凯旋而归的将军,师傅一边摇动着爆米花机,一边用小碳掀添碳,众人的焦点都在师傅身上。若是看见爆米花的师傅站起身,队伍便骚动起来,胆小的捂着耳朵向后退,胆大的捂着耳朵向前冲。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像决堤的河水,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总有不安分的玉米花从爆米花机与麻袋的接口处蹦出来,像天女散花一样飞得四散。目测着玉米花落下的方向,一群顽童欢呼着追着撵着,抢到的赶紧塞进嘴里,故意吧嗒着嘴巴,狡黠地大笑着,眼神里混合着自豪、不屑与挑衅。没抢到的懊丧着脸朝回走,唯恐有人趁自己不在掺队。要是恰好遇见熟人,使个眼色就拎着蛇皮袋大不咧咧地连跳几级。
哎!哎!哎!喔谁朝后走!朝后走!来的迟还端碗早,你以为你是皇上他二爸啊?!后面的群起而攻之。脸皮薄经不起旁人指责,红着脸灰溜溜拎着蛇皮袋回到原来的位置。若是脸皮厚的会装聋卖哑,双手叉腰,眼神中流露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若是两方都不省事,唇枪舌战之后便是一场肉搏。拉得拉劝得劝,吵吵闹闹的场面好像在花果山。那场面也唯有师傅能镇住,一声怒吼像大圣般有震慑力,那些毛毛兵即刻散去,各回各位,像守着阵地一样守着盛满包谷的盆盆罐罐。
时间在嘭嘭嘭声中转瞬即逝,夜幕在哄抢声中悄悄来临。师傅点燃马灯,炉火在夜色中更亮了。夜越来越深,每隔十几分钟,小镇的上空就会响起一阵巨响,而巨响下,却没了哄抢的队伍。
又是一年二月二,物质生活的提高,舅婆的提货笼子已成为历史。每逢二月二,各大超市设有节日专柜,各种小食品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棋子豆、豌豆青豆等任人挑选。农业现代化,各家的房前屋后没了麦秸集,小镇的上空也没了炊烟,就连那二月二的民谣也落寞了。唯有在时光中转动的米花机,在岁月的年轮中地唱着不老的歌谣,但再也看不到当年那壮观的一幕――长龙般的队伍,和兴高采烈的哄抢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