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跑步,速度回归相对正常,六分一公里,慢慢跑有点进步,脚也不再疼了,颈椎还是一如即往的疼痛,难耐。
《阳货》篇的第一句:“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我觉得是孔子受挫以后说的话。因为孔子整天教人,教这个、教那个,有人能教,有人教不了。遇到那些教不了的人,孔子教育无效的这部分人,孔子就总结说为什么无效呢?“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是什么呢?顶级聪明的那些人。“生而知之”那批人,我们把两句连在一起看,你就会发现特别有意思。
孔子要想教老子不容易,孔子跟老子一对话,孔子说我在学理,问周朝的理能不能跟我讲讲。老子说,你说的那些理,讲理的人都腐烂掉了,那些人都早死了,你还学那玩意干吗?张开嘴看看,你看我嘴里边什么情况。孔子一看,嘴里边有舌头,牙齿没有了。“刚强者死,柔弱者生”,牙齿很刚强,早早就死了,舌头很柔软,活了这么长时间。所以你别搞那些东西。孔子教不了老子,这种人叫“上知”。就是已经特明白、特通透的人,孔子说这教不了。不改,他改不了。因为他已经达到那个境界了,他不需要改了。
我有时候经常就想说咱今天读了这么多的书,现代的这么多书,除去微积分,除去科学这部分东西之外,就现在的一些哲学道理,咱们如果见了孔子,咱能教他点什么呢?咱能不能教孔子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发现没用。因为他已经到了“上知”的地方,他已经找到那个东西了,这种人不会改变,也不需要改变。然后“下愚”,最下面那层人,不改变,你跟他说什么没有用,都不听。因为他的全副精力都在应付那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让人感慨的事情。
《贫穷的本质》那本书,那本书里面就讨论是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叫作“贫穷的陷阱”。当一个人身处在贫穷的陷阱当中的时候,你劝他读书、你劝他学习是没用的。因为他爬不出来,他每天从头到尾不停地工作,都食不果腹,这就是“贫穷的陷阱”。所以,这时候需要我们伸把手拉他一下,把他从“贫穷的陷阱”里边拉出来。这时候才有可能走上致富之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扶贫的原因。所以,“扶贫先扶志”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把他拉上来了以后,你应该首先让他改变认知。认知改变了,他才能够自己去努力。否则如果养成了一个被别人救济的习惯,那这个人依然不会带来人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