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真正优秀的教学活动,一定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活动,不能构成有效的问题探究情境,只让学生在浅层次问题上热热闹闹地“合作探究”,则此活动不具备教学研究价值,不必写成教学叙事。(选自《改变,从写作开始》)
在后面的案例里又看到了这段话:“当我们不能利用知识本身吸引孩子,而仅仅借助娱乐手段维系课堂纪律时,我们自己首先选择了放弃,放弃了教学研究中的快乐,放弃了追寻教育艺术的热情,又怎么能希望我们求知欲和生命力同样旺盛的孩子,安安稳稳端坐在毫无意义了无趣味的课堂上?”
我以前也追求着这样的课堂,想方设法找各种办法去吸引学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后来看了陈静静老师的《学习共同体 走向深度学习》之后,我发现真正能够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不是各种吸引孩子的手段,而且知识本身,只有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学习才会有兴趣,孩子才能热爱学习。
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努力学习,会贴出很多标语,尤其是毕业班,更是到处都贴着标语。但仔细观察这些标语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同一个主题——“苦学”。我每次看到这些标语的时候,都在想学习真的很苦吗?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都觉得学习是很有乐趣的。当你费力的学会了某一知识或技能,那种喜悦是无法用其他的喜悦来替代的。而不断地学习就是在不断地获取快乐。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苦学呢?不能快乐地学吗?我分析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评价标准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在学习中没有成功的体验,但又要跟上大家的脚步,学习就变成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它们的评价标准都是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的,但孩子却不能达到标准,那么我们的教学有没有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呢?
原因二:孩子不喜欢学习,所以认为学习很苦。孩子在小时候都是求知欲旺盛,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问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的上升,孩子们的问题少了,甚至遇到问题都不想去寻找答案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又做了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怎样让孩子脱离苦海,学得快乐,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