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故事在被吴承恩写成小说之前,也早已流传多年。据胡适考查,小说的主角之一唐僧来自两本书:唐代沙门慧立作的《慈恩三藏法师传》和唐玄奘自己作的《大唐西域记》。另一主角孙悟空竟然是印度进口的舶来品,来自于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印度纪事诗《拉麻传》。孙悟空的两大绝招:摇身一变变成小虫钻进妖怪肚子里,和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都可以在那部书里找到出处。到了南宋年间,有人写了一本书,叫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三藏法师的故事和拉麻的故事扯到一起。这就有些小说的性质了,因为它具备的三个要素之一——情节。不过小说味道更浓的还是与此同时流传的另一本书《唐三藏取经》,在这本书里,历史人物唐三藏已经变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为了加重故事的神话色彩,书里面不仅有了猴行者,而且有了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也有了他们的对立面——一路上的妖魔鬼怪。
这两部书都还只能算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而不能算是小说,因为它们还缺少一项小说的基本要素:刻意建构的形式。他们的结构是散乱的,风格是破碎的。
到了明代,吴承恩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了一部伟大的小说。无论从评论家、读者或作者的角度考察,吴承恩的《西游记》都堪称小说的经典。
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善战胜恶;有一套精心编织的结构——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为经,以他们各自的故事、以及与妖怪之间的故事为纬;它又有一套自成一体的传奇叙事风格。这风格由它的语言特点、细节选取和叙述节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