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评论都说到里尔克是令人尊敬的作家,不过说实话,这本书读下来让我觉得比较难受,首先翻译过来的语言,有种生涩的感觉,这在很多欧美非当代作品的翻译中时常能感觉到。另外,对于书中用来举例的诗歌,由于能力所限,我并不明白其中深意,存在一种与习惯语境上的冲突。但这些都不应该掩埋这本细心的、抚慰人的、感到亲切的书的光华。
书中收录了十篇给年轻诗人的回信,这种在当代已经很少维系的书信往来关系,就很让人感到羡慕。当人用心的写出一篇书信,细心地封装好,满怀期待地邮寄出去,再到兴奋的阅读来信,这一切真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快节奏时代,已经很难寻觅到一个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你的文字并思考你的问题的人了。很多事情在快捷的沟通方式中,变得飘渺和虚浮了,很多时候面对的就像是会自动回答的机器,在一条条信息传达中改变心里的印象,直至失去兴趣厌倦在莫名的时刻。
里尔克在书信的很多篇幅了说到,人是孤单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在表面上我们都希望塑造出光鲜亮丽的外在,让其他人看到我们想表达出来的一面。我们有时会害怕寂寞,会拉着旁人无目的地聊天,会刻意作出高兴的模样,会一场游戏玩到忘乎所以,也不愿意让自己静下来才发现寂寞滚滚袭来,像一下子沉入生活的幽寂。在我年岁尚浅时,就有前辈教导我说,年轻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战胜寂寞,要主动的寻求寂寞以及在其中尽可能的多沉淀自己,多学习业务,多阅读有益的书籍,多思考时间的意义,当一切为时不晚,当你还有失败的年轻的资本时。这些年过去了,也许我做的并不好,也在生活中迷失,在人海中双眼茫茫,但幸好,我还存有反省的意识,还未完全的麻木不仁,还有充满变数又充满可能的未来可期。
我们在人生中也会有情绪消极的时刻,这在近段时间的我身上尤为明显,对于悲伤,里尔克是这样说的:“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应该在悲哀中不可自拔,时间一直在流逝,无论你悲伤了多久后才拿出勇气来解决它,生活总得继续,不因你情绪的好坏多等你一秒。当心情烦躁时,再咬咬牙多忍一忍,不要轻易发声,不要随性而为,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面对无路可走的困境,和郁郁寡欢的现实,少看那些消极的文字和事迹,悲观会传染会蔓延会蚕食为数不多的机会。有时不妨“麻痹自己”,去相信正能量的事迹,我们不过人海茫茫大浪淘沙中一颗,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很多事情不会有结果,但至少可以留一个不太被动和黑暗的过程作为逝去时光的纪念吧。
这会是一本值得重复阅读的书,也许当下并不是看得太懂,也许语言会比较艰涩,也许我们的思维会有些跟不上。但是最真诚的语言,不会带有多余的修饰;最深刻的道理,也不会被语言措辞所掩盖;最美好的时光,正需要不同风格的书籍和思想来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