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表妹早晨在大家庭的微信群里发表了一段长长的感慨,大致意思是表达,作为家长应该改变角色,不能再对孩子发号施令,应该倾听。感慨的原因是正在参加艺考的老大,明年就要上大学了,她在反思怎么做合格的父母。
虽然现在已为人父母,但是我们也都曾年少,与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现在回忆起来,年少时都在因为父母的管束而想不止一次的抗争。小的时候我们仰视父母,自己做不得主,随着慢慢长大,个子也长高了,我们慢慢与父母平视,我们争取自主权的念头时常冒出来,顶嘴的次数变得多了起来;又慢慢成熟长高,我们开始俯视父母了,于是自己做判断乃至远行。回想这几十年,自立自主是我们的目标,现在达到了,因为我们也成为了别人的父母。仔细想想,好像父母的话听了,又好像听了。如果自己获得一些成绩,自我评价最重要的一点应该不是听父母的话就对了,而是自己多么努力。但父母也许会笑着在我们的身后祝福,或许心里会想:看看听我的对了吧!但是我们没有意愿立马回过头去感慨父母的付出,只是闲下来会想着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也是证明自己强大的理由。
于是为人父母后,我们开始重复自己父母的模式。突然感慨,也许自己的娃其实就跟当年自己当娃的时候一样,一直在长大,一直在长高,一直往俯视我们的目标变成熟。我们以为的为娃好,尤其是最初的一厢情愿都随着时间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变化,在孩子的不断成长中在调整自己,只是这种调整却是用一次次的冲突和矛盾在螺旋式变化。孩子的思想意识螺旋式上升,我们的管控情绪在螺旋式下降,最终达到一种平衡,如果不平衡很容易这个结构就散架了,类似于亲子关系危机。
那么初为人父母时,如果理智能够告诉我们,未来总会有平衡点,我们是不是就不会像当初那样执拗,给孩子们自己矫枉的时间。父母角色真是很难演绎,过程总有缺憾,这种想更好处理亲子关系的初衷也许就是我们要修行的意识起源,孩子们没有变,是我们先自洽再调整,接着迎接变化。这应该就是修行的过程。
表妹又发了一条:王阳明的心法可以学学,对于调整亲子关系提高很快。
好!我回复,在网上下单,读书修行。做父母就是来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