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雪降温肾阳
早卧晚起着寒装
八段太极晒太阳
保护心脑滋膏方
温补益肾栗腰果
丹参山楂血黏降
--选自《二十四节气养生歌》
11月22日,周一,农历十月十八,小雪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节气的到来
意味着“严寒的大门”已经打开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 小雪有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
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彩虹也就看不见了。天空中的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 小雪习俗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小雪前后,土家族有“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在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 小雪养生
11月下旬,随着一波一波冷空气的来袭,气温不断降低,北方地区降水逐渐从降雨改为降雪,西北风也开始成为常客,此时的养生策略应以“防病”为要。
01 / 防寒保暖
小雪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御寒保暖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
孙思邈《修养法》中云: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椹、黄精等。
要想保暖,头部很重要。“头为诸阳之会”,受到风寒侵袭时,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甚者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小雪节气人们外出时宜戴上帽子、围巾等以防头部受寒。
同时,“寒从足底生”,建议养成每晚热水泡脚的习惯,不仅可以刺激足底穴位,起到温肾、补肾的作用,还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是肾经上的原穴, 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
每天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能够更好地温润滋养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
02 / 防燥清火
冬季,为了防寒保暖,人们喜欢食用各种肉类,室内空调暖气,室外穿着严实保暖,内热散不出去,就容易上火。
应注意饮食的荤素搭配,比例最好是1:5,用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甘蔗、豆腐等。
冬季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以免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致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新神相交,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一般来说,苦味食物都具有清热和燥的功效。适用于热症和湿症食用。如苦瓜、莲子心等,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戒烟戒酒,适当多吃些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苦味食物。
03 / 防控抑郁
天气寒冷、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乐。而过度抑郁,也会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损伤,引发神经衰弱等疾病,因此要注意及时调整心情,保持豁达的心胸。
也可以食用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等,帮助抵抗抑郁,改善不良情绪。
情绪易抑郁者平时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红心萝卜、黑木耳等,同时也要适当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强体质、益气补血的食物。
中医认为“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现代研究表明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情绪,激发感情,振奋精神。
另外,要想排遣抑郁情绪,可在早晨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晒太阳,以阳光驱散阴霾。雨雪天时,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无氧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放松身心。
一片飞雪一片寒,
防病养生,莫让病邪拥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