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现在小朋友堪比海洋的书藉来说,我小的时候,一个农村里的普通孩子,除了教科书,几乎就没有其它的书藉了。那时候,作为农村里的一个普通家庭,每日耕作忙碌,哪有什么阅读的概念。周末和寒暑假,除了赤着脚披头散发的疯跑,哪还会有其它的心思?
大概十岁的时候,家里的手工作坊需要大量的旧书报。家里进货的时候,常常一袋一袋的旧书报扛进来,我和爷爷要负责把这些旧书报起钉、拆解,分成一张一张的备用,常常埋在一堆旧书报中,一拆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虽然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却也识得了一些字。慢慢的,我在拆解旧书报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书,各种门类的都有,那时候才知道,原来书藉的世界那么大。我常从旧书报中挑出一些书来看,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想,后来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能是源自于此的关系。那时候有些字不认识,有些意思也不大懂,看书全是囫囵吞枣,全凭喜好。及至长大以后读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才明白,原来小时候看书的感觉,就是这么个意思。那时候学校要求用一样最喜欢的玩具写作文。记得那时候我开头写着:爸爸随中国贸易代表团怎样怎样,给我带回了一个布娃娃,然后就描写布娃娃的各种漂亮与可爱,老师还给了高分。这篇作文是参照当时看的旧时报里面的来写的。其实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哪有什么中国贸易代表团?哪有什么漂亮的娃娃玩具?所以,是不是那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虚构?
那时从旧书报里截下的书太多了,常常来不及读完,就要拿去拆解。当时家里的手工作坊又忙,根本就没有完整的时间可以看书。所以常常趁着上厕所的时候,偷偷的夹带着书去。那时候农村没有卫生间,全是公共旱厕,几面围墙几条青石板,就是一个厕所。这样一个简易的厕所,气味和环境可想而知了。但是,当那时候夹着书借着上厕所的时间,在里面偷偷看书的时候,却觉得环境也没那么糟糕了,似乎旱厕里的青石板还又亮又光滑了呢。躲在旱厕看书的行为,整整持续到我中学寄宿离开家以后。现在回想,小时候看的书的内容基本都已忘记,但是受过文字浸染的感觉却一直持续的刻在骨血里。读书时期,语文成绩一直保持前茅,都与小时候的看书经历脱不开干系。
及至后来毕业工作,因生活各种琐事,看的书也渐渐的少了起来。及到17年到19年期间,深受情绪的困扰,一直无法走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一部连续剧,然后就去看这个连续剧的原著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至少看了将近500本小说了。然后,慢慢的摆脱了情绪的困扰,再次找到了小时候读书的那种沉浸和喜悦,也再次相信了生活总是有光亮,往前走,光就在前面。
当然,现在这个年纪,读书全凭喜好。不再像读书的时候,需要完成老师安排的阅读清单,有些读不下去的,也要硬读。如今读书全凭随心,反而更能收获各种喜悦。读到虐文的时候,随着情节泪流满面,却感觉酣畅淋漓,读到甜文的时候,随着情节不由面露微笑,也会相信世间就有这样的美好。也许从文学范畴来说,现在看的书没有文学审美的价值,但是,它给你提供了情绪的价值,提供了情感的宣泄,这样就足够了。
人总要有点情绪的出口,作为我来说,文字就是情绪的出口。小的时候,它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我所不知道的世界,现在,它给我提供了相信世间仍有美好的坚持。我一直相信,文字是很神奇的,它有一种疗愈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总能给你不同的情绪支撑。再如今,读书看书,只凭喜好,无关其它,只由自己。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