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们,这真是一个不一样的学期,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将我们隔离在家,远离欢声笑语的教室,告别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操场,你一定会埋怨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但是,同学们你真的了解它吗?新型冠状病毒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爆发,我们该如何应对,怎样避免这样的问题在发生?也许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能对当下发生的一切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意图:以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搭建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并为接下来的本单元“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学习重点做铺垫。】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琥珀》。 这是一个生僻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这个词语大声读三次;
读完之后,你心里一定会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琥珀”呢?
这是同学们这节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吗?回忆一下,我们可以就课文内容、文章写法提出问题,还可以对文章主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学期我们不仅要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还有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试着通过读课文解决自己心中的这个疑问。
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揣摩“琥珀”是什么。
3.疏通文字
A.易错字音(能正确读准“琥珀”区别“珀”与“伯”; “松脂”zhī;拂拭;渗出)
多音字(埋藏mái 埋怨mán)
B.易错字形(“辣”字的右半部分最后一笔为撇,字形左窄右宽; 区分形近字“详”和“祥”)
4.通过刚才自读课文,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琥珀吗?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这是琥珀,孩子。”
结论:琥珀就是松脂球经过几百万年形成的化石。
明确:琥珀是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树脂化石”或“松脂化石”。
出示琥珀图片
【设计意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琥珀”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也是学生的疑问,借此回顾上学期学到的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提供琥珀的资料,渗透查资料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并疏通文字,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
板块二: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1.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解决了关于琥珀的问题,认识了琥珀。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爬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苍蝇和蜘蛛了。
学生读文字,了解琥珀的形状,样子,以及其他的一些细节。
2.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预设:这块琥珀从哪儿来的,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怎样形成的,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在琥珀里,为什么说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变化身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变换了身份,就有了不一样的观察问题视角,也就提出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专业的问题。
3.那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表格:
琥珀的形成
形成时间
几千万年前
形成地点
离海边不远的松林里
形成环境
炎热的夏天 晌午 许多老松树
形成过程
苍蝇飞进松林 蜘蛛准备吃苍蝇 松脂掉落裹住苍蝇和蜘蛛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松林 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几百万年后松脂球形成化石
3.学生汇报,完善表格。
明确: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松脂球。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集成了一个松脂球;
(2)琥珀。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设计意图:“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训练要素相呼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变换身份提出不懂的问题,更专业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自读填表格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平台,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结合上下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清楚琥珀形成的过程,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
板块三:口头表达 拓展应用
1.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上面表格,现在你能看着表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吗?可以讲给身边的家长听,请他们提出建议。
2.面对一块琥珀,作者用推测的方法,告诉我们几千万年前的琥珀形成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科学实在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们人类许多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推测并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提出板块漂移学说。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面对这个事物,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请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写出来,并从中选择一个,尝试用推测的方法解决吧!
表格:
新型冠状病毒
我的问题
我的推测
例:为什么叫做“新型冠状病毒”?
可能和病毒的形状有关……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设计意图:项目学习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的设定一定指向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当下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学生提出并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从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推测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虽然“写下不懂的问题”是第6课课后题的训练任务,但作为项目学习的微课例要考虑到学生任务的完成,也体现项目学习中对训练任务的整合。】
第二课时
板块一:回顾交流 科学预测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选一位同学汇报,教师评价
2.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琥珀发现的时间并不遥远,但故事却发生在几千万年前。要知道人类大约产生于500万年前,也就是说那时地球上人类还根本不存在,怎么会推测出几千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而且是详细情形呢?这样的推测科学吗?相信这也是许多同学心中的疑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回顾复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推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且学生会很容易忽略“几千万年前”这个时间概念,教师通过人类产生的时间,与琥珀形成时间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接下来探讨推测是否科学的探讨这一话题做铺垫,这也是选本课作为训练学生科学推测的独特价值所在。】
3.首先作者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2段,你觉得作者的推测有什么依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1)约摸算来,总有几千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且最终琥珀在海滩被发现,因此推测:需有大海。)D
总结,在讨论中我们发现,作者对琥珀形成时间和环境的推测都有一定的依据,那就是琥珀形成的条件。确实不论是推测什么都一定要有依据,否则推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设计意图:“科学推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科学”。本环节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具体描写,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寻找作者科学推测的依据,并加深对“科学推测”这一方法的进一步掌握,为下一步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
板块二:自主探究 总结依据
1.虽说是几千万年前的事情,但作者依据琥珀形成的条件,大胆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和环境,似乎几千万年前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又有什么依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探究作者推测的依据。并尝试完成表格。
琥珀的形成
推测内容
推测依据
形成时间
几千万年前
琥珀形成条件
形成环境
炎热的夏天 晌午 许多老松树 离海边不远
形成过程
苍蝇飞进松林 蜘蛛准备吃苍蝇 松脂掉落裹住苍蝇和蜘蛛 形成松脂球
依据琥珀的样子合理想象
海水淹没松林 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几百万年后松脂球形成化石
琥珀形成过程
通过交流完成上面表格内容。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晌午,热辣辣的太阳。因为琥珀的形成需要融化的松脂,炎热的中午松树上的松脂才会融化。)
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样子。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2)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正因为水把森林淹没并埋藏在泥沙里,经过漫长的岁月变成化石。)
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的?“阅读链接”
2.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中有关于琥珀形成的过程,(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你感觉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和我们课文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课文中的文字生动形象,有画面感,“阅读链接”中的文字科学严谨。
能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吗?阅读链接中:“树脂 —— 硬树脂 —— 琥珀”三个词语,两个箭头就说明了琥珀形成的过程,显得很简洁。
课文:仅松脂球的形成就用了7段文字,生动详细,很有画面感。
总结:是呀,这真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几千万年前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科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带我们穿越几千万年,见证了琥珀形成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能说说什么是推测,或者怎样推测吗?
预设(1)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虽说是“推测”,但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否则即使再精彩也没有意义;
(3)这样科学的推测得益于作者细致观察和合理想象;
(4)科学的推测可以从事物产生的条件,过程,以及事物的样子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上一版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作者科学推测依据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科学推测的方向和思考的切入点,通过最后交流感受的环节,系统认识并掌握科学推测的方法,并真正形成能力。同时作为一节语文课,不能失去语文味,通过“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与课文中语言的对比,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传神,同时为下一步学生尝试写作奠定语言表达的基础。】
板块三:拓展迁移 学以致用
1.同学们昨天就新型冠状病毒提出了问题,并尝试用推测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昨天完成的表格,仔细思考自己的推测有科学的依据吗,依据是什么,可以和身边的家长交流交流,如果不合理的可以进一步修改。
2.有科学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并不是来自于人类本身,而是野生动物,那么这种病毒是如何传染给人的哪?在“光明网”的“科普头条”中给出一幅图片:
请你认真读图,假想冠状病毒毒株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根据图片所显示内容,大胆合理推测病毒转移到人的详细情形,把自己的推测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写出来吧。
【注释】
宿主: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寄生生物通过寄居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寄生生物往往损害宿主,使宿主生病甚至死亡。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终点站”,即终宿主,例如人。
思考提示:1、为什么病毒能够与自然宿主和谐共生?
2、病毒是如何从自然宿主到中间宿主?(食用 接触)
3、病毒由中间宿主到人,是通过什么方式?(食用 猎杀)
【设计意图:项目学习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成果意识”,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跳出课文,回归生活,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项目完成中,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用推测得出的结论进行调整修改,并根据图示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测病毒转移到人的详细情形,形成文字,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学到的方法真正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