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施教,以教传情——读《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有感

        2020年的寒假,是特殊的。疫情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对外界的惶恐紧张,也给我们带来沉下心来读书的美好时光。居家时间里,同心战“疫”,阅读为伴。

        寒假前,李敏君校长给我们工作室每人赠送了一本彭才华老师著的《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一书中,彭老师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地为我们阐述了他的教学主张 “如歌,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达”、“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应然追求”和“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表现”,而后,便收录了他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随感等,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互为佐证互为支撑。读着,很多平时模模糊糊的想法能从书中找到了理论的支撑,很多平时视野无法触及的,这本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

        书本最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好的语文教学,向美而生——暗合艺术的节奏,逼近音乐的胜境。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比喻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词——共鸣,而共鸣的基础在于情感。这一想法在书里“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表现” 这一教学主张中被提及。我关注到文中提出如歌的语文教学表现为:动人的语文教学“情感”和走心的语文教学“旋律”。彭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是一种播种行为,如歌的教学追求是对情感的尊重和珍视,用情感去触碰情感,用情感去领悟情感,用情感去交融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需求,暗合学生的心理期待,课堂才会处处花开。 上传中,请稍候...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再细读彭老师如歌语文的理念细节,我便有了更多自我的思考与收获:

        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要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以情感为纽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立足教材的充分研读,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特点,教学时应投入自己是真情实感,用真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同时,结合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将文本情感转换为自身的情感感悟,从而以教传情。还记得之前听过一节欧义赐老师的课例《桥》,在教学结尾几段时,欧老师以沉静的声音把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尾缓缓读出,情感隐匿在一字一句中,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带着情感的狂潮,把课推向结束的同时也带来学生对文本感悟的高潮。这跟彭老师书中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学阶段,特别我所任教的低年段学生,对于情感的表现是直接而鲜明的,如果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便会变得被动,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抓住学生的心理诉求,并以此为根据营造教学氛围,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多媒体介入和相关材料的补充等方式带着学生沉入文本中,如彭老师《游子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教师引读——互文品读——配乐创作,多种方式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变,营造得宜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交流。

        灌输性教学无法给学生带来情感的体验和获得,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和思考形成个性化的情感认知,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课堂上所形成的各种情感体验都是课堂上散落的珍珠,教师应当有及时察觉并拾掇的能力,重视并根据课堂的教学设计来巧妙引导。另外,运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信地展现自身才能,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获得与表达去除障碍,易于情感的互通。彭老师也在书中提到:走心的课堂旋律,需要教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思路十分清晰,课堂上能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灵活应对课堂生成。本人曾在执教口语交际课例过程中遇到过此类问题,当学生未能按我预设的方向回答时,教师往往容易被绕进去。回头一想,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和表达并未有错,只要一句具有扭转方向性的引导,学生的回答便出彩,大有山重水复之感!

      语文如诗,是语言的内在魅力;语文如歌,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呈现。书中处处是精华,弱水三千,本次只取一瓢饮,本真的语文教学需要共情,情之所至,语为情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