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必太用力:大脑偏爱简单,心灵贪恋愉悦

今天读到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当认知负担过重——也就是脑子里塞满了太多念头时,就像浏览器同时打开了无数网页,电脑难免运行迟缓,甚至直接死机。于人脑而言,压力太大时,道理也是如此。

从前的我,总想着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写作,就连碎片时间也不肯放过,仿佛片刻的空闲都是浪费。

可从今年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敲醒了我——眼睛时常又痒又累,盯着屏幕不到半小时就模糊刺痛,才惊觉大脑和眼睛一样,早已在过度消耗中发出了抗议。

这让我真切体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终究不同。这里从没有“勤能补拙”的万能公式,反而需要懂些脑科学与心理学:坚持做一件事,从不是越用力越好、耗时越长越好。有时候,适当松劲、不设遥不可及的目标,反而能走得更远。

如今我再看阅读与写作,已不再执着于“量”:不纠结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篇笔记、记住了多少知识点,只在意眼界被打开时那份豁然开朗的感觉;写作也不再计较字数多少、内容是否华丽,只因它是我记录生活、反省自我、修正不足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琢磨是否会有人喜欢这些文字——当彻底放下迎合他人的念头,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在阅读里遇见自己,在写作中对话内心。也唯有此时,才能明白:人在浮躁时,最该贪恋的是宁静的滋味。

我把这些感悟讲给儿子听:大脑其实偏爱简单,每天别想太多、别学太杂,一旦让它陷入复杂与疲惫,反而会变得混乱,连该记住的知识都留不住。就像你记单词,一天记太多反而混了,不如每天记三五个、用在句子里,记得更牢。

大脑真正喜欢的,是“有用”的事——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心里才会生出愉悦;而当心情舒畅时,情绪才会愿意听从理性大脑的指引。

对儿子说这些时,我忽然明白: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太想“努力”,反而给心灵套上了枷锁。

不如学着对自己宽容些:让阅读成为看世界的窗口,让写作成为照内心的镜子,让每一份投入都源于热爱,而非焦虑。如此,心灵才能安静,大脑才能简单,日子才能在从容中慢慢铺展成想要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