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受苦,婴孩乃能有生命。”印度圣雄甘地如是说。我以为,这最是容易让人忘却的“人生辩证法”。
“自古,很多成功的英雄豪杰与开创者,一开始都曾困在一个没有尊严的恶劣环境里。但是,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随时坚信真理,不为毁誉动摇,还在艰困中歼灭挫折,发挥自己无穷无尽的影响力!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不决心受苦,他就不能成功。”著名台湾民俗学家杨振良博士如此说。
那么,我们就为杨振良博士这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思想列示几个典范人生以铭心:古人中,韩信当是,“胯下之辱”为最苦涩;北宋哲学家张载亦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源自他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之言,其更有此种人生。今人中,马云创建阿里巴巴,任正非缔造华为,当是两大经典,其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就不赘述了。
甘地之言简约而让人有形象之思,杨振良博士之语朴质而使人有深长回味,二者的共通与共同就在于“肯于吃苦,善于吃苦”。而这“肯于”和“善于”,无疑就是学问了。既是学问,就要“理”上清楚,“做”上明白。
人,为什么要“肯于吃苦、善于吃苦”呢?人生没有不吃苦的。谁人没有在人生途程中吃过苦呢?佛学讲,生即苦。所以,这该是一个自然的逻辑。
生而平凡,活得非凡,吃苦当是必然的逻辑。“不平凡要由平平凡中脱颖,而活得有尊严则须从没有尊严的环境里逐渐蜕变。”在杨振良博士的这个逻辑思想中,“脱颖”与“蜕变”至为关键,最在要害。扪心思量,哪有“脱颖”与“蜕变”不经历苦痛的?历经苦痛而“脱颖”,而“蜕变”,不就是一种或人生事业、或人生本身的成功吗?
人生吃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大体上也就是这样的要义了。
使自己的人生活得非凡,无非在学问与事功两个方面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因而,吃苦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出类拔萃了。
我是极为推崇并践行《礼记 · 中庸》的吃苦学问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样百倍付出形态的吃苦,怎能不成就非凡的学问?怎能不成就卓越的事功?人生又怎能不会杰出而著名?
杨振良博士指出,要成为人生的英雄健将,就必须注意和注重庄子在《秋水篇》中为我们开出的人生智慧:“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水深火热之苦皆能泰然处之,这是何等智慧境界的吃苦?这也是我自己学问与思想所未到之处。感谢杨振良博士的这个指明,最在感谢其指向,我由此要在《庄子》中吃苦一番了。
为什么不肯于去吃苦呢?为什么不能“在艰困中歼灭挫折”呢?“欠缺伟大的憧憬怀抱,已注定成不了大器!”杨振良博士的这个“点穴”,该是最为透辟的了。
“人若是不决心受苦,就不能成功。”吃苦而成功的学问,是可以这样一言以蔽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