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科学的教材观看来,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系列文化探究。 这种文化探究不能脱离社会的脉动和学生的经验,不应预设凝固的教学程序和划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是说,我们追寻的基础教育教材,决不是单纯的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诠释的文本,它也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的基石。
语文教材教学不但要继承,更要创新,要把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落实到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不论是什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任务,新版语文教材也是如此。教材变了,但其赋予的教育功能没有变,学生对字、词、句、段、篇应该达到的基本技能,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的目标必须实现。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系,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以“课标”为依据,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使用好教材,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道是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技能、习作技能、阅读技能方面,要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切实找到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重视阅读与实践活动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新版语文教材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大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同时,教材还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写话、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针对这种设计,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大阅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等精挑细选,推荐适合于他们的阅读书目,同时还要注重阅读效果的检测。例如制作书卡、创办读书节、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续写故事、读书征文比赛、读书闯关比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升阅读的质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语文,培养美好品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文学滋养心灵,阅读丰富人生,实践锻炼技能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担负的育人功能不仅仅是教知识和技能,还有人格塑造、品质培养等。语文教材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量,更重要是担负着将文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逐步有机契合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更要准确把脉,懂得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刻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白文本思想与内容的同时,学会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做得更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据报道,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要尽可能多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跳出文本,跳出地域限制,大胆整合资源,结合年段、学段需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尽可能多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文化的味道。
总之,语文教材的变革紧扣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既要继承,更要创新,既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真正发挥语文培育人、成就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