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解读了一本书叫做《性格修正》。这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性格类型”是真实存在的吗?一个人能不能主动地改变或塑造自己的性格呢?
书的作者叫本杰明·哈迪,美国人。他拥有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也是一位知名作家,出版过畅销书《意志力陷阱》《谁来做而不是怎样做》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我们跟着作者来看看,有哪些当下流行的,关于性格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看书中希望我们了解的,关于性格的真相。
在第二部分,重点说说,如果我们想要主动地改变或塑造自己的性格,有效的路径是什么。
第一部分,有哪些关于性格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第一个关于性格的错误认知:性格能够以类型来区分。这本书的观点是:利用性格类型来定义自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它还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性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你过去经历了什么,而是你未来想成为什么。
作者认为,以特定性格类型来区分人群,一个主要的弊端就是,它会让你用一种局限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一个不用特定性格类型来定义自己的人,他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会更开放、更积极,也会因此解锁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第二个错误认知,那就是:性格是稳定持久的。通过实验,研究者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性格不是稳定持久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如果你观察的时间足够长,它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说:“人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已是成品,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半成品。”
第三个错误认知:性格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客观来说,人的经历都没有变,变的只是他们对过往经历的看法;所以,事实上,不是他们的经历本身影响了性格,而是他们对经历的看法影响了性格。
心理学家布伦特·斯莱夫博士在《时间与心理学解释》这本书里也写过:“我们会根据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来重新解释或重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当下是因,过去的意义是果;而不是,过去是因,当下的意义是果。”
总结一下:关于性格的真相,那就是,性格是动态的、灵活的、可塑的;你可以自己定义并塑造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被所谓的性格类型所束缚。
第二部分,如果我们想要主动地改变或塑造自己的性格,有效的路径是什么?
作者告诉我们,关于性格塑造的一条关键的路径,那就是:目标塑造行动,行动塑造性格。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给未来的那个你画像。之所以要说“那个你”,是因为根据作者的建议,我们需要把未来的你跟现在的你分开对待,不要让现在的你限制到未来的你,尤其是不要让“性格不适合”成为限制的理由。
确定好未来画像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注意,是一个,不是多个,因为多个目标可能会打散你的注意力;而单个目标才会带来专注,专注则会带来强大的行动力。
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以后,就是把它付诸行动了;而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你的性格、习惯都会逐渐发生改变。
付诸行动有几个技巧。
1.“提醒标记”:你可以把“提醒标记”放进自己所处的环境里,让环境成为你实现目标的“助攻”;
2.“选择性忽视”:你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然后屏蔽掉那些不利于你达成目标的信息;
3.“强制约束”:你可以给自己施加一些时间约束、金钱压力或外部奖惩,帮自己更高效、更有毅力地执行任务计划。
本书想要告诉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是一个选择题,是一个只有你才能作出的选择;不要让性格测试或其他外在指标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就在于:能自己决定要过怎样的人生,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声音;能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而不是逃避自我改变;能坚定地创造未来,而不是延续曾经的自己。
学习体会:
这本书所提到的心理学理论,我觉得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完全依赖于你自己,而不依赖于你过去的经历和你所处的环境。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是不要用自己所谓的“性格类型”去限制自己的发展,不要让“性格不适合”成为限制的理由,也就是不要给自己任意贴“性格标签”。二是你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而塑造性格关键点即是:目标塑造行动,行动塑造性格,这里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做永远比说要重要。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就在于:能自己决定要过怎样的人生,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声音;能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而不是逃避自我改变;能坚定地创造未来,而不是延续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