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选择不再艰难
一周下来,猴蜜桃儿在学校和画室两头跑。多段程接续,多线头并进,搞的疲惫。但,她的精神面貌始终不错,早上不用叫起,就不迟到,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疲惫,但是情绪状态还是稳定而愉快的。
到了周五晚,她开始和我商量 ’周六不想去学校,仍然去画室‘。我的建议是,’不在乎你选择了什么,而是在于选择之后如何做,才能让你的选择变成对的。如果,离开学校一天,连续性就差了。文化课在心里已经断档,感觉陌生。有一次断档,就可能坚持不下来了‘。我不强硬,但是很坚决,他不予理会,但是看出闹心,草草睡觉了。
周六,按照学校时间叫起,未果;按照画室时间叫起,未果;按照我准备出门上课的时间叫起,仍未果。好吧,睡吧。两头都没去,彻底休息了。
周一,按照学校的时间叫起,艰难。餐桌上,她和我正式谈了’离校‘。已不再纠结。
“好的,你如何决定,妈妈都支持你。我觉得,你能早些定夺,越早结束左右为难越好。那,咱们今天就办离校。”
回到一周前的纠结难捱,想想现在的选择。不再艰难,而是理所当然,顺其自然。不扭吧了,心理平顺舒服多了。
艰难的场景再现,宁静的心境首现
周六,猴蜜桃的不起床,不上学。无疑给我带到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气息,熟悉的呼吸、熟悉的思维、熟悉的情感纠葛。但是,我开心的是,这一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心境:我心宁静。
那天早,SAM来电话,我说, “我正在给她按摩,争取能给他叫起来”。我很开心地觉察到,此时内心的平静。当他流露出来对我的不太理解,我更不去解释申辩,语气平和而稳定,可以涵容住他的焦虑。是的,这种平静是我始料未及的,那是高于我俩谈话的,一种更大、更深的平静。
什么是平静?不去指责抱怨,不去担心恐惧,不是让过往的场景将你吞噬,不是担心周围的不解将你吞噬,不是内心无比的纠结和冲突。我感受到的是当下的平静、稳定:不起床,只是事情本身,自己加载在事情本身的情绪很单薄了,有,也是一丝丝的。
我仔细品会这种感觉,很新奇,心如止水,也可以在这种以前认为的极端事件前出现,我又成熟一点点。这个感觉是怎么来的?它不是刻意学习,刻意克服和压制而获得的。可能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少一滴水或许都不足以达成;也或许是经历多了,一点点被拓宽了;或许是我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水到渠成了;或许是平时和孩子的沟通多、理解和踏实多了;或许是平时对自己的滋养多;或许是那天的天气好;或许是我相信她的小趋势。。。我不知道,只是觉得,我跳出来一个圈套,让我面对熟悉的、艰难的场景,仍然是呼吸顺畅,内心宁静,真好。
我离开家门前,亲亲她,’好好睡吧,这一周太疲惫了。‘
走在春风里,春明景和的空气将我包裹其中,有一股喜悦在心头。
平静是最大的力量,我可以支持到她
快到12点,孩子来电话说‘打算下午去画室,让我去接她‘。
路上,我不带责备的、满含深情地问她,’你这一上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11点起来背英语单词了”。
’哦,是吗?真棒!那除了这个呢‘。我想要看到他对自己上午的睡觉是什么态度。如果有过分的自责、自罪、冲突和矛盾,我必须出手。可是,这都没给我机会。
’我感觉把一周的疲惫都补回来了,眼睛神亮的‘。
’是的,干什么都会有收获。‘
。。。。
’那能跟我说说这一周的成就事件吗‘?
’有一幅色彩画,第1次没画好,第2次没画好,直到第3次终于画好了,很开心;
画设计时,老师让自评,找出自己的画有什么不。在全班,我找的最准了;
设计课一共20几人,我被评分倒数第二。那时,我感觉到心情不像以前那么烦躁。我晚上加了老师的微信,问了一下我的画差在哪里,应该怎么改。老师给我发了他的画,我感觉老师很自恋。。。。‘
猴蜜桃儿睡醒觉了,话聊一样,越说越开心。
我问,’别人画好了自己没画好,得多沮丧啊?你是怎么克服的????别人没做到,你做到了,你觉得他们又差啥呢?。。。“
她继续滔滔不绝,”我每次画画前都仔细想想怎么画,然后画的时候也用心。’
我鼓励说,’你这么小,就用心动脑了,妈40多岁才会。你,后生可畏呀。’
我的平静,让我看到了过往看不到的真相。很有意思的逻辑就是:因为看到,获得理解;因为理解,获得接纳;因为接纳,获得力量;因为力量,获得行动;因为行动,获得结果;因为结果,获得相信;因为相信,获得更大的动力,获得更大的平静。我想,平静是力量,我的平静是可以帮助到孩孩儿的,即便是每天短暂的接触。
同学妈妈来电话,理解呀! 可是不对呀,焦虑的妈妈!
她说话中气十足,咄咄逼人。我说话柔柔弱弱,谦卑客气。直至,我切换一个调调,坚定和强硬起来,她才停下来抱怨孩子,停下来了,才真正听到我说的话。
嗨,现在想来当妈妈,多不易。得克服太多的焦虑、恐惧和欲望。孩子努力了,就心疼;孩子不努力,就抱怨;孩子左了,不对,右了,还是不对。总之,孩子在家长眼里,永远都是不被接受的。可是,哪个孩子不想好好学呢?她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还得面对一个压力更大的妈,父母将自己的焦虑毫无保留的、放大化的,通过情绪传递给孩子。如若这样,不如不陪伴孩子。这样的陪伴是增加压力,是束缚能量,是苛刻和诅咒。我也曾经这样,魔咒般地陪伴,伤人、伤己、伤亲子关系。庆幸的是,我收手了,一切还来得及。
现在想来,脊背发凉。面对孩子,父母真的做不了太多,能做的就像是阳光、空气和水,孩子不一定强烈感受得到,但是在生命的起点(原生家庭)给到孩子,孩子就会满载温暖而有爱的力量继续前行;而缺乏了,孩子的一生都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黑洞,纵使他再如何成功,也感受不到幸福,更创造不了幸福,因为他失去了自我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如果,父母做得多了,又会适得其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是恩情的负累。
这个度,不好把握的原因就是,父母得先成长自己,解决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恐惧,才可能从内心的宁静中升腾出来一种力量,那是本能的爱的力量,每个父母都有。但,就像是《你好,李焕英》里,外在的评价,内心的欲望,将我们爱的本能蒙尘了,使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哪个父母的初心不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就好呢?
所以,先修通自己才有可能修通关系,关系即一切,能量才可能在关系中正向转换,父母的生命经验才可能对孩子有所帮助。可是,不自知下,大部分父母自我成长缺失的部分,都无疑会在孩子身上套出更大的缺口。
从画室校长,看到一种成熟。
你不找我,我不多言;
你如果找我,我把你关注的信息和盘托出,供你参考。并基于此,答疑解惑,给出合理化建议;
至于如何选择,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把选择权交给你,不给你压力;
既然选择了,就尊重你的选择,努力帮你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再次确认我们选择的合理性
和同学妈妈的电话里,我也再一次理顺和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选择这个画室,为什么选择这个时点。。。
1、猴蜜桃的当前成绩状态和画室的匹配度适合。如果去北京,面对的压力骤增,这个压力不是她现在能抗住的,压力过大,会让人的能量锁住,动弹不得,再极端就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压力太小,又感觉轻飘飘。所以,压力适中才是好。
2、画室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孩子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以满足她的报考需要;
3、不去北京,我可以陪她,我知道她的喜怒哀乐,并参与其中。虽然操心,但是,开心且值得。我想,只有和真正在意的人一起,才能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补齐自己的不足,我俩互相陪伴,都会有收获。
当她进步的时候,共同分享喜悦;她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支撑和疏导,帮助她看到做得不好的背后还有什么;她有压力时,我可以给她解压;她小有骄傲时,我让她看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能量;她有困难时,一起想办法怎么面对。
这一年半可能会经历很多事情。我想,精神上的引领和陪伴是核心。这是我之前欠缺的,也是可以潜下心来弥补的。通过这一年半,我要弥补共生和个体化分离的各个成长阶段。让她看到自己内心的激情和渴望;让她通过突破瓶颈期的努力,看到努力和结果的关系,看到自己内在的勇气和力量;让她基于自己,看到周围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让她懂得感恩,周围的能量可以流动;让她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懂得自我抚慰,积蓄能量;让她初步形成对自己的正向评价和认可。。。。。
这一年半的努力,绝对不是艺考这么简单,希望她能初步形成一个自我精神、自我韧劲:通过努力去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和外在世界,参与其中,修复和调整自己的成长模式。这个成长的模式,足以复制粘贴到她的一生。当她离开原生家庭的时候,她将会是一个自我慢慢扎根,一点点释放生命活力,一点点枝繁叶茂的样子。即便是风霜雨打,她可以抗下来了,她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了,我也可以放心了。
4、还有一个主要原因,画室校长的个人成熟度:平和坚定、韧劲有力、稳定灵活
如何教授专业课才能达到时间最短、效果最好?他有较深的思考和实践,已经成体系。我理解的就是,集中螺旋式上升;
他能站在考生的角度,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有通盘的平衡和实践。我的理解就是,其他画室,只专注专业课,但是专业课之长,无法补足文化课之短,所以,历届考生都会有长短不一带来的遗憾。所以,画室要的不只是专业课的排分有多好看,要的是考生要不留遗憾地,走上一个心仪的学校。所以,文化课和专业课要齐头并进,互相促进;
这些年,他有面对问题的不断思考、不断突破、不断精进。我探寻了他对画室集训的调整和实践;
他有面对孩子的普遍问题、个性化问题,如何集中突破、各个突破的韧劲儿。有的时候,他会告诉老师不用再讲了,就需要憋孩子,讲的再多,也不能形成孩子的实践经验,只有让他们自己憋,憋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告诉家长,当天的作业,即便是画到晚上1、2点,也必须完成,家长无需干预,孩子需要这个积累的过程;画室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有区别化的分组、把控和调整;
他有对整体画室老师和学生,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教学氛围。不管早、午、晚上课,都必须提前十分钟,进行画材准备和心理准备。否则就算迟到,任何迟到,没有侥幸,毫无例外的罚速写。这个韧劲儿,为娘的真心喜欢。猴蜜桃说,这个画室的所有老师,都是努力将自己知道的,多说,多教,和以前的画室很不同;
他有如何靠团队氛围带动启发孩子的心得。精心制作的历届孩子的考学经历,很让人感动
。。。
最主要的是,校长的思想能够踏实落地。让孩子能感同身受:说到、做到,是一致的。博得猴蜜桃的尊敬、认可和信赖。这是我选择他的理由,或许专业高度不如北京画室,但是他的成熟度足以支撑我们的需要,可以做孩子人生导师的那种。可以,将孩子的软实力提升,以带动硬实力的那种。
我也知道,哪能都是好呢?经历和视野会有局限,但是,这个当下,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吧。聊以安慰和支持。
面对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你选择的是否正确,只有未来会给你答案。我们也只有一方面满怀希望,希望当下的选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脚踏实地,让这个选择一点点成为对的。
微变化
办理离校前,我和猴蜜桃简单回顾了这一年半在校的师生情,带着浓浓的感恩去了。她说,老师和我挽着胳膊,陪着我一个个地方跑下来签字,路上叮嘱我很多话。我都不知道该说啥了,就是回着‘好、好、好’。最后,给老师深深鞠躬,老师可高兴了。
我说,你和画室的老师都特别熟络,和学校老师怎么没那么放松。
她说,‘因为我没学习好呗’。
到了画室,她有微妙的变化:凡事变得积极主动了,变得阳光快乐了,变得有股子内在动力在萌动。我觉得,这个微妙的变化,来源于她身在一个被认可的环境。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自己内在的认可。
原来的环境很好,也是支持性的环境,但是周围的学霸犹如参天大树,遮挡了阳光,她身在其中,感到自己的矮小,感到自己的无能,感到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她的生命没有伸展,很蜷缩。我想,她的心里结构可能是这样的:觉得别人都有天赋,自己没有,付出努力也可能是失败等着,那样的挫败感觉太难以面对了。于是,索性不去努力,还有‘我或许还好’的猜测,如果努力了结果也不行,那么‘我就是真的不行了’。她宁愿给自己这个想象空间,也不愿意付诸实践。
现在的环境,就像是一棵树苗被移植到新的土壤。她发现,她自己就是一棵大树,伸展自己全面吸收太阳的能量,没有遮挡。这,一样是一棵树的本能。她将每个老师都变成她积极有力的因素,和老师互动,和校长互动、和我互动,她积极的参与到自己的事情中来,从外在的评价中重新整合对自己的评价。她看到自己的好,看到自己努力和结果的关系,看到自己在各方面的长足长进。她重新整合的自我评价是‘我是可以的’、‘我是行的’甚至是‘我在哪个方面是有天赋的’。
我想,在这个土壤里,给她最多的就是:她正在向深度扎根,探测生命力的源泉,她的生命在这里得以伸展,张开双臂拥抱一切可用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能量,壮大自己。
昨天,她的成功事件是:“数学这章节,跟着梳理之后,感觉透亮了”;“感觉自己今天的素描速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奇怪原先怎么就那么慢”?
我会一天天的累积她的成功事件,帮助她多看到更多更好的自己,帮助她向下扎根、向上伸展。帮助她拥抱一切爱的能量,轻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