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差距总是有的。有些人仿佛天生有着过度的掌控欲,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自己想要的模式运转才行,如果有了变动,那会变得十分难忍,大抵上是过着稳定舒适生活的一类人。
他们多数时候不懂得理解,他们眼里的生活有着一套固定的模式。他们是大多数,他们是一个群体,《乌合之众》里说“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于崇敬;它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
因为只能在这个立脚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忍受辛苦劳作却乐在其中,他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世界本就该如此,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吗?你做哪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吗,最后混的还不如我呢,听我讲,没用的;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公务员,让后买个房子娶妻生子安安稳稳就可以了,想那么多干什么,你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别做梦了。
我认为他们如此思考的原因是:
一、自我感觉良好,生活模式的确定使其惰于用大脑思考,反正我现在过得比你好,与其感同身受,不如祝愿不同意见者消失。
二、源于自身的自我麻痹,不断找当下生活的种种好处说服自己这就是许多人向往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所谓的理想不过是儿时的天真和不谙世事罢了。
三、畏惧与稳定相对立的一切词汇。他们多数失去了勇气再去思考什么是所谓梦想,如何去实现梦想,他们害怕未知的事物。你的那些在他们眼中单纯天真的理想目标会让他们回忆起自己曾经也是一样的勇敢,也曾为追逐的美好而热泪盈眶。
四、无法对自己生活的现状真正感到踏实。但是因为上一点,也因为“数量就是真理,群体就是真理”,他们想把你拉到一样的水平进而扩大自己的合理性。
人生大道理永远说不完穷不尽,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做为代表那一定像《叶问4》里甄子丹说那句“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信,到哪里都一样。”
你若自己道明心坚,自然可以两耳无风,大步向前走。
至今看到《当幸福来敲门》里头父亲对儿子的说的话我仍旧感动如初:“Peple can’t do someting themselves,then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ing ,go ge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