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生活中人们交换的不只是金钱和物品,还有时间、陪伴、信息、爱等。我们通过交换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例如帮助他人可以获得内在快乐,提供金钱可以获得外在的物品。
根据社会规范中的“互惠原则”,我们对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应当回报以帮助,这同样也是中国复杂人情社会的来源。然而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尽管我们会帮助别人,但自私基因比奉献基因更可能获得遗传,因此人们常说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可以从进化心理学中找到依据。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帮助他人或获得帮助。当旁观者人数众多时,由于责任分散,会有更少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当所有人都非常忙碌时,更不可能注意到需要帮助的情景;当有人已经提供帮助时,因为从众效应,其他人更有可能参与援助行动中,如果帮助者此时不忙,那么他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更高;另外根据“相似性”理论,我们更可能帮助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热心,社会环境影响着帮助的意愿,那些具有较高积极情绪、同理心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关心人,更可能帮助他人;在相对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更乐于助人;宗教信仰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利他主义;那些有强烈内疚感的人为了消除这种不良感觉,也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为了提高帮助的概率,那么我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别人伸出援助之手。(1)如果有众多旁观者在场会分散责任,那么人们求助的时候应该减少求助对象的模糊性,明确求助的对象,唤起对方的自我意识,这样求助的成功率会更高;(2)充满内疚感的人也更愿意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会通过行动来减轻内疚感并维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3)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请求一个很小的帮助,以至于个体不能拒绝,当以后需要更大的帮助时,为了维护自己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先前帮助过别人的人更可能再次提供帮助;(4)宗教和教育可以通过教化来减少外群体偏见,通过扩大人们帮助的边界,来鼓励人们帮助他人;(5)在媒体的宣传下,现实世界中的榜样也有利于人们通过效仿行为来为他人提供帮助;(6)通过儿童的帮助行为,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信念和技能,让行为来影响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帮助行为;(7)认识到那些阻止人们袖手旁观的压力,一旦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都是来自于自我服务偏差,我们更可能避免从众带来的压力,而形成利他主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