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理解不了,为什么我们主管对一很多事情都要“斤斤计较”,针对我们每一个意向客户她都要弄清来龙去脉,如果最终没有成交,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很多时候,顾客都已经说这个这个项目暂时不做了,先缓缓,她一定会让我们问:为什么不做呢?是真的决定不做了,”吗?还是选择了其他项目呢?还是其他原因…
我们会考虑到一个节奏,一般都会缓缓的,得先顺了客户的意愿。
但是我们主管,马上就让我们问:不做我们项目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费用超出预算,还是被他人思想左右,还是因为找到了铺子,旁边有太多同品类的,他对我们项目没有信心,还是找的这个铺子跟我们加盟门店有区域冲突……
再针对每个原因,她还会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果超出预算,具体的预算是多少呢?能不能推荐档口店,学校窗口店。
选择其他项目的话,是看中的其他项目什么,是口味,预算还是其他的,然后再让我们去了解其他项目的情况。
针对这个情况,还能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都要从顾客那边了解真实的情况,还不能按照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因为有的客户我们自己确实跟进的周期很长,有的也不太适合逼得太紧了,这方面我们就不听她的建议。
但是她手上所有的客户都是用这种方法,我以前特别不能理解她这种行为的。
直到昨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看了批判性思维,我才发现是我肤浅了,她每做一件事,听到某一种言论和观点,都会先去在有标准有辨识能力地判断,判断这件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更好的标准。
所以她的办事效率远远会比我们高,也明白她升职到那个职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领导和基层最大的区别就是思考角度,处事方式不同。
完也认真观察,她每次处理事情一般人都会先用金字塔原理,先找到能引起这件事所有的原因,然后再逐一排查后,最后找到引起事情的真正原因。
找到真正原因之后她会在用评判性思维再找到事情的真相,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我记得有次开会她问了我们,下班回家后你们一般做什么,然后几个人已婚的同事就说为了孩子、家庭、老公的事情,睡前再刷一下手机短视频。
我们有两个人跟她说,回家之后会偶尔看书,她又问我们都看一些什么书呢?我们竟然不能准确回答不来,因为看的书比较杂乱,也没有记住多少。
接着她又说,下班之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很重要,几年之后你们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成果的。
那时恰逢全国人口大普查,她就拿数据分析一下,为什么男女比例失衡主要分布在哪些哪些城市,大城市未婚女性越来越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又找了很多问题。
她说她很喜欢用数据说话,数据确实更有说服力,我想起来批判性思维不就是在什么前提下,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吗?不管是任何观点看法都是要有一个做支撑,只有逻辑合理,才能有说服力。
想起看很多人写作喜欢用名人名言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有说服力,我们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更好的标准。
她也告诫过我们,针对新闻或者社会的话题,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我以前没有听懂,现在再回顾一下,原来她说的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又想起昨天和百度竞价组一起开会,他们负责人也是一个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他听完我们的陈述,总结问题的时候,他也是用了金字塔原理,把我们的问题都总结一遍。
他把他们的解决方案以及接下来要调整的方向公开一遍,把引起结果的原因都总结出来,哪些是人为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不可避免,但是客观因素尽量做到最好。然后希望我们做到内耗,不要受无关因素影响自己的精力,把已有的数据消化好。
突然想起来韩寒《后会无期》那句经典台词,“通过很多的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这一生。”
很多书很多道理是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理解,才能听得懂的。
人和其他动物最大区别在于,人会主动思考能力,人们会自我革新,而其他动物和物体只能随着外界环境改变,才会受到一定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多去思考事物的背后逻辑,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思维能力后,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和有趣的人,留言别人的思维方式,再针对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她们没有提出来,你还可以往哪些方面思考。
经常锻炼自己思维能力,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