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源于经典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能量层次。
“他人”或说“客体”指的是我们投之以利比多能量的人和事。利比多能量是个体的生命力,其中一部分是性力,一部分是攻击性的能量,但事实上利比多却远远不止于两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激发我们探索周边世界和消耗能量的动力之源。
从临床的角度看,孤独症儿童将情感主要投射在自己的身体上,所以治疗是最好能够捕捉到孩子的心理动力节奏和运动方式,将其反应出来变成可以感受得到的存在现象。
使用触觉材料,可使治疗师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揉搓、挤压和把玩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可以促进共生期共鸣,即互动良好的治疗关系。然后再由此缓慢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治疗师自己必须成为那失落的部分,以此帮助病人建造自我,促成自我的出现,并将形成后的自我结构化。
变态人格或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之初的共生期未能拥有很好的依附关系所导致的。
客体关系理论家玛格丽特.马勒以俄底帕斯发展时期的核心危机理论为依据,在观察的基础上修改了经典理论。他阐述的发展图示是生命的最初三年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她强调,母亲与孩子的早期关系就是孩子未来的内在的你和我关系的基础。
温妮科特提出的“原始创造性”,这一术语解释了移情和反移情,也解释了发展性问题和创造性是如何纠缠在治疗关系中的。
温妮科特认为游戏会推进“原始的创造性”地发现与转换线空间的再创造过程,治疗游戏的核心所在是:治疗要有在两个意识层面间作业和移动的能力,意指意识的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之间。
温妮科特把艺术创作投射出来的“创造性空间”称为转换性的空间,并借此比做母婴之间的亲密范围。其间的距离不在个体的内部或外部,而在两人之间,它连接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谓的心理空间,就类似于这种范围被投射在治疗关系中或被使用的艺术作品中。在这个空间里,病人的我和你同治疗师的过去是通过视觉的意象和符号表达出来的。
亚瑟.罗宾斯在《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的开篇就论述了以客体关系为理论取向的艺术疗法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病人和治疗师在治疗中共同卷入一个过程,那就是寻找隐藏在他们自我“内部的艺术家”。其中的艺术过程是让病人寻找内在的表征和符号,然后再赋予这些符号更丰富的与现实生活更相符的美术形式。
艺术创作美学空间与治疗性关系的心理空间原本有着相当的联系治疗中的美学过程,就是澄清混乱思想与整理混乱的能量系统的过程,也是使僵死的关系起死回生的过程。
治疗师不仅要对创造性的治疗关系所产生的动力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治疗师与来访者、来访者的作品和团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治疗师与他的自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