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和斯坦纳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区别,但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思想却又十分相似。尼采也把爱和利他主义斥责为软弱和自我否定。对尼采来说,寻求爱乃是使人不能为他们的需求而奋斗的典型奴隶形象,因而人力图通过爱来获得他们所需求的东西。这样,利他主义和爱就成了人类堕落的象征。对尼采来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毫无负罪之心地准备牺牲无数人,这就是有教养的兴旺的贵族阶层的本质。社会应当是“上层阶级能够借以提高自身责任并达到更高地位的基础和脚手架。”还有许多引文能用来证明这种蔑视和利己主义的精神。这些思想常被当作尼采的哲学来理解。然而,它们并不能代表尼采哲学的真正核心。
尼采本身之所以具有上述这些思想,是有许多原因的。首先,与斯坦纳一样,尼采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反抗,这种哲学要求经验的个人服从外在于他的权利和原则。在尼采夸大的理论倾向中,反映出这种反抗的性质。其次,在尼采的人格里,还有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使他把“强人”强调为一种反应结构。最后,尼采深受进化论和进化论所强调的“适者生存”论的影响。这种解释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尼采认为:在爱他人与爱自己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然而,这种错误的二律背反本身就能推翻他这种主要观点。他所非难的“爱”并不植根于人自己的力量中,而是植根于人的软弱中。“你对邻居的爱是出于你对自己不适当的爱。你以爱邻居来逃避爱自己,并愿意由此而树立起一种美德!但我看透了你的“无私”!”尼采明确地说:“你不能维护自己,你也不能充分的爱自己。”对尼采来说,个人具有“一种至关重大的意义”。“强大的”个人,才会具有“真正仁慈、高贵、伟大的灵魂,这种灵魂不为获取而给予,也不需要通过仁慈而胜于他人——这是对真正仁慈的一种“浪费”,它以人的富有为前提。”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也表述了同样的思想:“一个人之所以帮助邻居,是因为他自己有所企求,或为了避免失去自己。”
这种观点的本质是,爱是一种丰富的现象;它的前提是爱者能够给予爱的力量。爱是肯定和生产性,“它寻求创立一个所爱的目标!”唯有发自人内在的力量,爱他人才是一种美德;但如果爱他人是自身根本无能的表现,那么它就是一种罪恶。然而事实上,尼采仍然没有解决自爱和爱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