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准备“跨学科学习方法”的课件时,发现几位跨学科的牛人比如司马贺、马斯克都很强调一个观点——
跨学科学习的第一步是找到大问题。
由此,我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并且和chat GRT进行了交流。
一,为什么是大问题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要强调大问题,难道跨学科的学习不能从小问题入手?
由于最近已经开始使用chat GRT进行备课,我第一时间问了这个问题:
chat GRT的回答基本上和我在研究材料中看到的一致:学生在探究大问题的过程中,更可能需要用到多个学科的思维来解决,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成果产生“更长久的价值”。
我由此产生了第二个疑问:生活中的小问题难道不能产生“深入学习”、“用到多学科思维”的效果?
当然,我相信,几位专家在强调大问题的同时,未必等于说小问题不重要。只是我们在跟随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假思索地完全按专家的字面意思去做,这本身就违背了跨学科学习的初衷(非应试思维)——国内诸多研究者正在这么做。
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因为我回想起我的人生,我的幸福往往不是大问题带来的,而是由埋没在日常生活里的小问题,甚至是精微的问题决定的。
而觉察到精微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要经营好自己人生的关键能力——它非常需要在生活中刻意训练。
比如,在中医领域,我就无数次看到道济老师用小问题解决了大毛病:乙肝大三阳的原因是——吃多了、多年甲沟炎的原因是——鞋子穿错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因是——肚子出了问题……
当我看到朋友乙肝大三阳转阴的化验单时,我确实深刻感觉到了,觉察生活中小问题的重要性。
二,小问题的跨学科思考案例分析: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使用“因为……所以”进行创作
举个语文的例子。
我最近在研究写作规律时,发现“因为……所以”的这个关键词和写作思路,运用率非常高——如果你去研究爆款自媒体文章,会发现很多都是用不断解答“为什么”的思路写出来的。
这种写作方式长期受到读者喜欢,那说明它很可能符合了我们的某种人性。
而这个问题,我认为chatGRT的解答过于局限在单科思维里——
我在心理学中找到了更有趣的答案。
在心理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那么多的流派中,国外最出名的是弗洛伊德,国内是武志红,而他们都同属于强调“原因论”的精神分析学派——也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天性是喜欢“往回看”(比如故乡情结),这种从过去经验中找答案的方式,符合了人的本能喜好。
而这个答案,接着带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经济学著作《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所指出的——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我们平时所谈到的因果关系,常常只是一种高度盖然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阅读一篇使用了因果关系关键词的文章时,我们自己要有很清晰的认知——作者虽然使用了因果关系的写作思维,但很可能阐述的只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
这就是很重要的问题觉察了。
这个觉察在于:模仿A并不一定能得到B。
我前几天在文章《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好好生活》中,对洗衣机问题进行了反思,当时我找到了2个原因。
但是后来发现,2个都不是。它的真正原因是,洗衣机本身需要清洗了。我之所以没想起,是因为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队友做的(我再一次在相关性因素上,使用了因果逻辑用词)。
所以,即使我们不断地思考,你会发现——
原因无法穷尽,真相可能并不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学科的进步,是从推翻一个重要结论开始的。
那么反省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于——
提高你成功的概率。
这,就是统计学做的事情。
三,结论
所以,今天,如果我来训练我孩子的跨学科思维,我不会从大问题开始,我可能更加关注地,会是生活里的每一个小发现。
因为,我对孩子只有一个希望——
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