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良好的家风,起重要作用的是父母。父母的品行,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对子女的影响胜过言语。
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最大的欣慰就是供我们兄妹三个上学读书。从小他们就经常告诫我们:农民的子弟只有读书上学才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父亲有很多弟弟妹妹,家境贫寒,他是家中长子,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休学回家帮助爷爷养家糊口,对此他也常常感到遗憾,所以不管多么辛苦,只要我们肯学,他都愿意支持我们。
老实本分、不善言辞的父亲,干起活来却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就算只是给地除草,也做得严谨细致。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有时候,亲戚有干不完的农活的时,总会找他来帮忙,尽管我们家忙得不可开交,他也乐此不疲,有时还悉心指导别人的庄稼,在他眼里,仿佛土地是有灵性的生物,不允他人糟蹋和亵渎。我跟着父母下地的时候,偷偷观察过父亲。土地、农田在他眼里似乎就不是单纯的一垄土、一块地、一片田,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他静静的做着手中的活、眼神专注、偶尔自语,好似在问候、与老朋友进行一场“无声胜有声”的对弈,专注、认真、不抱怨。
每到农忙时节,父母每天都抢在天空破晓之前就赶到地里,常常等他们干完一阵活,天空才露出鱼肚白,然后回家叫醒我们上学读书。农忙时节过后,父亲又一头扎进家里承包的稻米加工厂,因为仅仅靠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是远远不够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印象中,父亲没有一天在闲着,除了过年,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怎么也闲不住。
父母勤劳,积极上进,不怕吃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受益一生。
如果说,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就是围绕在柱子周围的堡垒,她无时无刻不在帮着父亲撑起这个家,无怨无悔。
父亲在外干活很辛苦,母亲省吃俭用,给父亲补充营养。她常常跟我们说,“你爸干力气活,营养要跟上,把他伺候好,我们全家才有指望。”家里有好菜好饭,第一个享用的是我爸,然后才是我们,最后的残羹剩菜由她处理。从母亲那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奉献和关爱。
母亲没读过一天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不会写。但是,她却是一个明事理,懂得进退,坚忍,大度的农村妇人。父亲性格耿直,在外面经常与人发生口角与不愉快,难免会将怀情绪带到家里,母亲懂得父亲的脾气,经常开导他。我渐渐长大,看到了母亲的不易,对于父亲的怀情绪,我很不理解。母亲告诉我,家人之间要互相包容,为了家庭的和和睦睦,她只能选择忍受。家,本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港湾。也许,有些时候,父亲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母亲这个港湾来庇护。
我的奶奶思想很封建,年轻的时候对母亲没有尽到婆婆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当她躺在病榻上,母亲作为大儿媳妇第一个站出来悉心照料奶奶,并且给她送终。她常常教育我说,以前你奶奶对我不好,那是她不应该,在她生病需要照顾时,我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我的不对,别人会指责我。母亲的善良,孝顺,识大体,她对待婆婆的方式也让我领会到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父亲的质朴,乐于助人,勤劳认真,有担当,母亲的善良孝顺,坚忍大度,明事理,对父亲的关爱,形成了我们家良好的家风,对我们兄妹的影响就像是春天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大地,又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我们兄妹三个通过读书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出了农村,虽然没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却都成为了受人尊重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父母亲的优良品质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