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小哆
煎粉,百度百科上这样描述:“煎粉是吉林特色小吃。始于吉林,早期传入长春,因此起初全东北只有吉林、长春二地有此小吃。后辽宁省部分城市街边也有此小吃,不过称为炒焖子。”
在东北,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融化进了每一个人的记忆。那么,今天,我就来聊聊有关煎粉的故事。
第一次吃煎粉,是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确切点儿说,我第一次知道有“煎粉”,是在《我的家乡吉林》的作文书上。书中中有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煎粉。
一年寒假,我去街里赶集。那天是个大集。所谓大集,就是在年根儿底,人们在街上摆出各式各样的小摊卖各种好吃的,冻梨、冻柿子、雪糕、瓜子花生、糖块,还有年画、鞭炮、衣服等。走到街边,我看到一个大棚子正冒着热气,很多人围在那里。我顺着香味凑了过去,只见一口大平底锅上面密密麻麻趴着好多金黄色的小闷子。有的是焦黄色的,有的中间发白,有的还微微带着冰碴儿,但很快就被锅的热气熏化了。老板熟练地拿起一只碗,先盛闷子,然后放入蒜末、香菜末、浓汁,一碗煎粉就做成了。做了一番心理斗争,我决定尝尝它是啥味儿,于是从兜里掏出被我折得皱巴巴的7毛钱,递给了老板,那是我身上仅有的钱。捧着一小碗热气腾腾的煎粉,心里顿时升起一种满足感。我把那碗煎粉吃得干干净净,汤都喝得精光。
上初中后,我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在去我家的临江门客运站附近,有一家我最喜欢的煎粉铺。它很简陋,在一个小铁棚子里,只有4张桌子。这是我整个初中对吃的期待,几乎每次回家都要去吃一次。卖煎粉的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女人,她做的煎粉跟东市场的不一样。她把煎粉盛到碗里,倒一勺麻酱,再倒入热水。辣椒像朝族辣酱那样粘稠,味道很特别。我会加好多辣椒酱,放好多醋,又酸又辣,有时,还奢侈一下,点一个茶叶蛋。
上高中,我去了口前,回家有直达车了。但是,我也经常特意坐车到吉林转车,为的就是能吃一碗她家的煎粉。
后来,我上大学了。一年寒假,我专门跑到临江门,找那家煎粉铺。当看到那个角落空空如也的时候,我心里很失落。因为,它是我从初中到高中的期待,它陪伴着我一点点长大。二姑知道我喜欢吃煎粉,特意带我去了她认为最好吃的一家——老太太煎粉。可是,那个味道完全不对。我想,那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那个阿姨才能调得出来吧。
工作后,一年回家一两次。每次回去,我还是会去吃一碗煎粉。东市场的小巷子里,接连有好几家煎粉铺,可味道都很一般。前年春节,我先用美食软件查了评价,然后去到那家评价最好的宏伟煎粉,就在儿童公园对面。人很多,我要了一碗,看颜色就知道,不是我要的味道。果不其然,味道也平淡无奇。
现在,我偶尔也会怀念吉林的煎粉,但我怀念的是临江门煎粉铺的味道。有时我在想,如果当时有微信,有QQ,有手机,能留个联系方式,我们说不定还能一直保持联系,也许她在另一个地方开了新店,我还可以继续光顾。可是,时光不能倒流,那个煎粉铺注定是个记忆。
前些天,在淘宝上找到一家吉林的店,买了酸菜、大酱、苏子叶咸菜,还有煎粉块。下班,去市场买了一点儿香菜、黄瓜,回家做煎粉。
写一下简单做法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手DIY:
1. 取出煎粉块,切成小块。(网上买的煎粉块保质期很短,买回后需要尽快食用。一块煎粉块大约是两个人的量,人多可以多买几块。
2. 平底锅里放油,倒入煎粉块,用小火轻轻翻炒。待双面金黄时,就可以出锅了。如果喜欢硬一点儿,可以多炒一会,让底部焦一些。
3. 准备调料:煎粉的汤主要靠麻酱来调。将麻酱用热水活开,放入蒜汁(蒜要切成碎末,不需要做成蒜泥)备用。
4. 切香菜末、黄瓜丝,炸辣椒油。将煎粉盛在碗里,倒入麻将蒜末混合汁、酱油、醋,拌匀。
5. 请享用把!
刚入锅时的样子:
慢慢开始变黄:
金黄色出现,皮有的变硬了,即将出锅:
成品:
煎粉,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很普通的小吃;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它承载了每个成长过程的记忆。我对煎粉的依恋,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说的那样,食物与人的关系,就是一部值得述说的故事。每个食物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每个不为人知的过去,都有一两种食物,让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依然怀念。食物承载着生活阅历,更承载着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