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在他的行业内做得风生水起,带着一帮人打了七八年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近,他花了三年时间做了一点技术改造,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能。我一直跟进他的项目,看他这几年来的进展。前段时间我去找他,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以为是新技术推向市场的时候遭到冷遇,就坐下来安慰他,用历史上各位创新者早期遭遇的困境来鼓励他。不料,这一次我完全表错了情。
他告诉我说,技术开发完成之后,肯定不能在客户身上练手,所以第一步决定用自己的项目来做测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不是客户,而是自己带了七八年的亲随团队。反对的理由非常明确:大家能做到今时今日的地位,是因为能够娴熟使用当前的技术,彼此配合默契,弓马娴熟。一旦现在换了新技术,成员要学习,团队要调整,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最终造成系统风险大幅度上升。
这让我想起十五年前,我在航空公司从事航班调度工作时的情形。一开始公司只有十几架飞机,每天的航班计划用两张A4纸就能打印完毕。遇见调整航班的时候,只需要在纸上做个记号,涂涂改改就好了。但是,很快民航就迎来井喷,一家中型航空公司的飞机迅速增长到几十架,每天上百个架次的航班,两张A3纸都打不下,手工调配航班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于是,我们很快上马了一套运行控制系统,使用电脑调配航班。高效直观,而且系统还有自动检错功能,一旦航班时间重叠,或者飞机指定航段错误,系统都会自动报警,提醒值班人员修改。
但是,这套系统在设计之初,调度人员就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资深员工,他们对于参与运控系统设计完全没有兴趣。用A3纸调配航班时在骂,等到系统上线之后,依然在骂,认为新系统不如传统方式方便; 另一类是青年员工,他们最早就参与设计,下班之后自愿加班,也是最早熟练运用系统的人, 以至于资深员工到最后还要向他们求教。
对比这两件事情,让我想起“创新者的窘境”这个概念。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创新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早期的市场推广,如何找到最初的种子用户,如何说服和教育市场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现在想来,创新最大的阻碍并非来自外部,推广的阻力都还在极遥远的地方,真正的阻碍来自内部,尤其是那些在领域内出于领先的团队。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知道自己位于领先地位,他们最熟悉的是如何保持这种优势,他们最喜欢的是在这种领先优势下的娴熟。于是,任何改变都会带来阵痛,意味着丧失以前的优势,不得不面临因此而来的风险。
是我朋友觉得需要新技术,不是他的团队,他的团队认为现在做得挺好;是航空公司认为需要新系统,不是资深调度人员,他们认为现在虽然糟糕,但还是可以对付。而且,在对付过去这件事情上,他们做得很好。但是在电脑上使用新系统,相比之下是一件更糟糕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学习,自己被迫和毫无资历的年轻员工放在一条起跑线上竞赛,却不清楚自己最终能否胜任,是否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这一幕在中国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再现过。在手机上做产品做服务,功能机时代业务最为成熟,人才储备最为丰富,赢利手段最为多样的是SP(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当智能手机出现,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的时候,人们天然地认为应该是SP服务商转去做移动互联网最为合适。
在当时,最为积极的也是SP,他们试图把短信、彩信服务移植到智能手机上,继续维系它们昔日的霸主地位和业务模式。但最终的结局是残酷的:今天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巨无霸,没有谁是SP转型而来的,其中甚至有一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SP业务。当年SP服务商在转型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在今天看来,只是延缓了移动互联网到来的速度,徒然令人感到困惑,提供了一堆无用的产品。
世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里:人们拼尽全力努力创新,终于做到行业前列。可是,一旦赢得了这个位置,就会转而阻碍和反对创新的出现,因此为自己未来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这是一个无穷尽的循环。所以,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例,我就会暗自警告自己:不要变成自己最初反对的那个人,不要迷恋自己拥有的东西,永远空着手继续跑步前进。
和菜头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心满意足的一刻,就是衰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