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位大作家的文章《怎样做读书笔记》,受益匪浅,适合我目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状态,尽管平时也喜欢对重点勾勾画画,抄抄写写,但看了大作家的文章,还是收获颇多。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亲们,是时候开启学霸模式了,赶紧读书吧!
1、耐得住寂寞
“一般情况下,不提倡速读,很多书是值得你一字一句地抠的。看过多少本书没用,学到了多少东西才有用。”
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深。很多时候,急于求成,静不下心来,看着书桌上的好几本书,都是喜欢的,这本翻开看一两页,合上,又翻开另外一本……一晃二晃,时间过了,看过的东西也“过”了,看似一目十行,阅书无数,能装在脑海里面的,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少,一片空白,也没有停下来回想过。
还记得一位老爷爷说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现在连读书都静不下来,更何况其他呢?
2、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内容
书中精妙的地方,总能引起读者共鸣,总想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赞同的或者反对的,能及时记下来最好。
我们现在阅读的书籍多为课外书,不再像学生时代那般要求严格,准备2-3个颜色(红、黑、蓝),赞同的观点、不赞同的观点,写的精妙的地方……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写写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
3、重点折页不要太多
折页是因为自己认为那个地方重要,需要重点记忆,过后想回看,更容易查找到,折起来做标记,我自认为是属于大脑不好用的一类,所以我看过的书被折了好多折页。
作家文中所说,折太多反而混淆了记忆,最多不超过3个。
是啊,如果重点太多,也就不是重点了,像我那般也是为自己看书不认真找借口吧,留着重点下次看,而这个“下次”,一般都遥遥无期了,看书要尽量做到“耐得住寂寞”,细嚼慢咽,好好消化,把“下次”降到最低,当然,印象深刻的,可以折页。
4、不想它讲了什么,只记我想了什么
“大家从我上传的图片可以看到,我所有的笔记都是我的想法,几乎没有对这本书的总结。”
因为自己思考了,那些重要的内容已经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了,所以印象会特别深刻,某个时刻想到相关的内容,记得好像在哪本书里看过,嗯,翻开,想法都在里面呢!
5、笔记记在书本上
有时候会有点完美主义情节,喜欢把喜欢的内容完完整整的誊写下来,这样不是不好,但现在觉得有点浪费时间,那些整本整本的笔记,现在大多都压箱底了,很少翻开回阅了。
如果记在书上的话,一是省时间、查找容易不麻烦,二是有折页,重点的地方,翻开依旧是当初的味道和感想。
6、读后感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所见所闻,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经常跟孩子们讲,要写读后感,及时总结学到的知识,现在这话更适用于自己。
不管书上的内容怎么样,既然花时间和精力看了,多多少少都能收获到一些知识的,所以要坚持写读后感、书评。
最后,愿所有人学有所成,劳有所获!
也谢谢大作家前辈们,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