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会第二次打开《早起的奇迹》这本书
我自己私下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眉头紧锁。理由如下:
《早起的奇迹》打着“自律改变人生”的旗号,本质上却是资本对大学生焦虑心理的精准收割,用标准化话术解构多元人生。这本披着励志外衣的畅销书,用数十年前乃至更早的商业化套路包装“早起能带来奇迹”的伪科学理论,将复杂的人生课题压缩成“早起万能论”,其商业动机远比教育价值赤裸。
一、商业套路陈旧
作者大力宣扬早起能带来财富与成功,将早起和成功简单粗暴地划等号,把早起描绘成解决一切人生与商业困境的万能钥匙,这种绝对化的观点,本质上是为了吸引渴望成功、急于改变现状的读者,利用他们的焦虑情绪来增加销量。
书中提出的S.A.V.E.R.S.人生拯救计划等内容,看似是一套系统的个人提升方法,但实际上只是把冥想、运动、阅读等常见的自我提升行为进行组合,并无太多创新之处 ,却被包装成能带来人生巨变的独家秘诀。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并产生购买冲动,而不是基于真正对读者切实可行的商业指导。
二、强行贩卖焦虑
作者强行将“早起”与“成功”画等号,声称“赖床=堕落”,本质上是在贩卖“成功原罪论”。书中对大学生熬夜赶论文、社团活动等现实困境视而不见,却用道德绑架式的语言暗示“5点不起床就是废物”。高中时期,我苦恼于早晨学习低效率的问题而更习惯于挑灯夜战,和历史老师闲聊时,惊异于老师竟未反对这样的想法并表示自己也是夜晚的时候精力更充沛,工作效率反倒会提高。但是作者书中这种论调完全无视人类生物钟多样性——科学证实,40%人群属于“夜型人”,其大脑活跃时段本就集中在下午至深夜。要求这类人强行早起反而可能让他们该活跃的时候产生倦意。作者刻意忽略生物学常识,只为制造焦虑,把大学生差异化的作息扭曲成“不够努力”的道德污点,进而为其标准化解决方案——“早起”而铺路。
三、将本书变为“赎罪券”
“赎罪券”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以宗教名义向信徒出售的凭证,宣称购买者可减免“罪罚”,本质是教会敛财工具。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赎罪券”,购买了一本书后早起就能完成一场奇迹吗?当大学生模仿书中的“凌晨5点读50页书”,却因睡眠不足导致课堂效率暴跌时,作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注:表格是利用DeepSeek类比该本书和“赎罪券”的列表
结语:早起不一定能够带来奇迹,但保持清醒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拒绝被格式化才能带来自身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