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华的一间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他们端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发卷。
可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决定命运的一次考试,因为这场考试是清华的国学入学考试,通过考试便能成为清华人了。
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不仅现在的学生对清华心生向往,90年前的先辈们同样将进入清华读书视作一件人生大事。
此时,两位戴着眼镜的老师走了进来,男老师腋下夹着考卷,教室里大家不约而同地住了嘴,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老师。
教室后排的一位学生脸上带着厚厚的镜片,身上穿的衣服略显破旧,只有他没有看向老师,视线穿过教室的玻璃一直往校园里打量,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向往。
老师拆开试卷将卷子一张张发下去,学生们开始低头答题,原以为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入学考试,题量一定不少,为此不少考生还多准备了几支笔呢。
不料卷子上只有两道题?
第一道是作文题,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游记》。
第二道是对联题,上联是:“孙行者”。
“孙行者对啥?我写的猪八戒”
学生们对题目一头雾水,有些相识的学生互相小声嘀咕道:“这啥意思啊?孙行者下联咋对?”
“注意保持考场安静。”女监考老师出声提醒。
教师再次安静下来,学生们拿起笔低头作答。
教师角落里的那个带着厚厚眼镜片的男生,将视线从窗外转移到试卷上,看过题目后,他的嘴角反而带着一丝笑意。
拿着桌上的笔开始作答,第一题大家都不在话下,能参加清华的入学考试说明大家都是中学的尖子生。
这题主要就是想考大家对于未来精华生活的规划,或是对清华的展望,这并不是难题。
但是作到第二题有些同学开始抓耳挠腮起来。
读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孙行者”,那是孙悟空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时,孙悟空给自己取的一个假名字。
当时孙悟空一共取了三个名字:孙行者、者行孙和行者孙,这道题目是以对联的形式出的,这该怎么对下联呢?
交卷时间所剩不多大多数学子依旧一头雾水,此时坐在后排座位上的那个厚眼镜镜片的男生竟然提前交卷了。
他的这一行为像是掉进油锅里的一滴清水,让本就坐立难安的学生更加焦灼,有的学生实在想不到什么好下联,随手写个了“猪八戒”上去。
正好交卷的铃声准时响起,大家起身向外走去,“哎,你第二题对得下联是什么?”
“愁死了,我根本不知道咋写,这上联仅仅3个字,字数虽少却出奇地难,我随便写了个猪八戒上去。”
“哈哈哈,猪八戒?你这脑子真是不一般。”其他同学笑起来。
“燕孙兄,你对联对的是什么啊?我看你提前交了卷,肯定是对出来了吧,不得不说这清华的题确实不一般。”一名考生转头问向一个穿着朴素的同学。
“我也是随便写个人名,这上联是个神话人物并不存在,没有实际意义,出题人只想考我们上下联的对仗和字意而已。”那名学生说道。
“那这样看来,我这个猪八戒的下联是蠢到家了。”
“哈哈哈,你不要气馁,说不定改卷老师认为你这脑子,不似寻常人,要破格录取你呢。”
哈哈哈,周围的考生哄堂大笑起来,刚考完试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年轻的学子们三五成群地向校门外走去。
“一道题难倒半数英雄汉”
与此同时清华的国文办公室里,刚刚收上来的试卷被送到国文老师的桌上,几个老师各自领了一沓试卷批改起来。
夕阳西下有些人站起来活动酸痛的肩膀,“鹤寿,不是我说这次真不该让你出题啊,哪个刚出茅庐的小子,能从你这大文豪手里取得高分?”一名国文老师打趣道。
鹤寿正是清华国文办公室的“大佬”级别的人物陈寅恪,此时他从桌面上的试卷中抬起头,幽默地回道:“自古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我还是只纸老虎,你可得好好改,可不能漏掉任何一只小牛犊啊。”
说完办公室里大家都笑了起来,看了一下午的卷子了,大家第一题答得都不错,但是这第二题真的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上联是:孙行者,下联大家对的真是奇思妙想。
有老师忍不住吐槽到:“你们看看,我这一下午没看到一个满意的下联,有对孙悟空的,有对猪八戒的,甚至还有对白骨精的,你们说说这群孩子都是咋想的。”
“你这都正常,我这还有学生对的是吴承恩,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在大家的说笑中,卷子也都改得差不多了,眼见着大家手里的卷子都见底了,也没遇到一个好苗子,众多老师不免有些失望。
“鹤寿,你来,你快来,看看这个答案你满意不,这是我手里最后一份了。
第一题答得很妙,这第二题对联更是妙不可言,大家都来看看。”其中一位老师激动地拿着卷子站起来高声喊道。
“什么,写得什么,你快念出来听听,我这全改完了,不是白卷就是瞎写的,你那个写得什么快说,快说。”另一个老师插话说道。
咳,咳男子特意清了清嗓子后,拿着试卷念到:“上联:孙行者,下联:胡适之,怎么样?是不是妙不可言?”
“孙行者对胡适之?鹤寿你出得题,你怎么看?”大家因为这个下联一扫一下午改卷的阴霾,都看向陈寅恪。
陈寅恪没说话,走到那名老师桌子前,拿起桌子上的试卷看到,他先是打量了第一题的作文题。
无论从字迹还是内容都无从挑剔,再看第二题,卷子上的下联给出的是胡适之,他微笑着点头一副孺子可教也的模样。
“说实话,我当初出这道题的时候,想出的下联是:祖冲之和王引之,这么看来这个“胡适之”倒比我的答案还贴和,确实是个可造之才。”陈寅恪说道。
“为什么胡适之更贴合?”此时一位角落里的年轻老师提问到,大家也都有些不解,等待着陈寅恪回答。
陈寅恪走回自己座位,微笑地答道:“首先这个孙行者是个人名,下联也需要是个人名,其次孙行者是吴承恩虚构出来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下文不需要特指某类人。
第三,孙行者中“孙”是个姓氏,胡适之中“胡”也是个姓氏,“行”和“适”都有动词,前往、到的意思,“者”和“之”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胡适之是个妙对、绝对,这份试卷在这次考试中是难得的满分卷,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小牛犊啊,给我好好抓住了。”
陈寅恪解释完还不忘幽默一番,现在学生的名字还都在密封中,大家却都对这个学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但清华的出手速度还是晚了一步。
“好苗子落入敌手?”
好不容易大家都盼到清华公布成绩的那天,当天清华门口被学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亲眼目睹着有老师拿着决定她们命运的成绩单从学校里走出来。
成绩单被粘贴在公告栏上,学生们不知道,此时他们的身后还站着几位国文组的老师。
他们是奉命出来逮那位“小牛犊”的,不知道是他藏得太深还是平时太低调,几位老师打听了好久都没找到这个“大神”般的学生。
老师们也是在前不久才知道他叫周祖谟,今年刚刚18岁,北师大附中的学生。
听他们中学老师介绍周祖谟家境不是太好,一放假就跟着同学去打工了,学校和家里都没联系上他,这才不得不在放榜这天堵人。
老师们看着眼前的学生,有些考上的欢欣鼓舞,抱着身边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同学转起圈来。
有些没考上的垂头丧气,甚至还有哭出来的,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但始终没听见周祖谟的名字,也没看见他的人,几位老师站在原地等到学生们都散尽了也没得到这位如此特别的学生。
陈寅恪不愿意放弃这么一位好苗子,决定再次前往周祖谟家里请人,他这次是第一次来到周祖谟家里。
在周祖谟中学老师的带领下,穿过一道道歪七扭八的胡同,终于来到一户有些破败的院子前。
老师上前敲了门,屋里很久才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还伴随着阵阵咳嗽声,门从里面被打开,男子认出带路的周老师。
忙侧身将两人往屋里迎,进了堂屋周老师介绍到:“周老,这是清华学堂的周教授,他这次特意前来邀请你们家周祖谟到清华读书的,周祖谟没在家吗?”
周父忙起身上前握住陈寅恪的手说道:“陈先生辛苦了,鹤寿前几天回来过一趟昨天又走了。
我这病耽误孩子了,他回来给我送了几副药,说是赚了些钱让我好好养身子,我这身子早就不中用了,说了他也不听。
前几天他给我说,他跟北大的老师说好了,去北大读国文的。”
陈寅恪有些惊讶,周祖谟是这次考试中难得的好苗子,怎么能被北大捷足先登呢?
从周家出来,陈寅恪有些不能镇定他必须在开学前找到周祖谟本人,问问他的真实想法,如果有可能他一定说服周祖谟到清华读书。
四处打听下,才得知周祖谟在一家书店当店员,还兼职给老板的儿子补课。
找到周祖谟后,陈寅恪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劝说周祖谟到清华读书。
周祖谟没想到鼎鼎大名的陈寅恪能不辞辛苦四处打听自己的下落,他很感动,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境遇,他却不能答应陈寅恪的建议。
父亲重病常年吃药,自己家境贫寒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供自己读书,平时自己打工赚的钱只能勉强够父亲的药钱。
清华的学费太贵,自己根本掏不起,相对于清华北大的学费没那么高,到时候自己再打一份工还能勉强支撑。
清华公布考试成绩以前,北大的成绩已经出来了,他考上了北大也和北大的老师确认过,自己回去北大报道,做人岂能言而无信,此时面对陈寅恪的邀请他只能拒绝。
陈寅恪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他十分渴望周祖谟成为自己的学生,此后几天陈寅恪又来过几次,却都遭到了拒绝。
周祖谟于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就读,毕业后曾任北京辅仁大学的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等,是我国著名的音韵、文字、文献学家。
历史上也留下了他和清华和陈寅恪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