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个同事微信上聊起对同一篇文章修改的看法,提出一个逻辑“谁的屁股在,谁说了算”,以此评价我们花一小时多时长的优化成果。当时火就被点着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也挺胸闷得喘不上来气。本来直接要拉黑,还是忍不住多嘴解释了两句,然后她留言说这是她的主观臆断。
就算过了一夜,还是有情绪。观照情绪,看情绪起起伏伏,情绪中有被辜负的失望、花一小时多的气愤,想起最初的“性决定”般的直觉,还有挫败感——妈蛋,总是带人不利——真是一个很烂的管理者——似乎总陷入这样的怪圈。
Zoe童鞋刚好当时跟我一起讨论课程大纲,跟她简单描述后她劝消消气,23岁的小孩嘛!对比两人,偶然一得:似乎常被“管理者”三字灼伤。作为生命数字是“37=101=1”的家伙,就像张老师说,骨子里有一种当老大的冲动,很讨厌被人管,超反感“谁的屁股在,谁说了算”的混账逻辑。真去做常规的管理,对成堆琐事累觉不爱,渐渐发现喜欢“技术/专业型管理”:
基于擅长或感兴趣领域,比如文字优化/编辑,产品/运营类
小团队,核心人员别太多,外缘多多益善
互相促动/激发,没有谁是绝对权威
平等、尊重,新手与老手平等
管理人担任牵头人和协调人,而不是所谓的权威或传统的“老大”
牵头人是承担责任最多,干活儿也最踊跃、最担当的人
梳理
在传统企业的公司中,管理者被称为“掌权的人”,角色是上对下,“我说了算”。而我喜欢的是扁平化的管理,每一个人为自己负责,管理者=担当的人,与所有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所以屡屡点赞李开复的这句话:
你想怎么被管理,就怎么管理人
这些梳理让我认识到:
1、不为概念所限,善用其心:
破除对生命数字“1”的迷信与盲从,1是担当,我是骨子里爱主动担当的人
我不是不会做管理,只是不喜欢颐指气使他人——当我似乎表面上表现得如此时,往往正带着情绪
2、我希望管理指向的是帮助、陪伴他人成长
3、在沟通中,我可以表达出背后的诉求和情绪,让对方多了解诉求,再一起商量如何做
看,借助“管理者”情绪,我更多了解了自己,也可以这么告诉合作方,让他多一些互相的了解。如果对方也可以主动告诉我他的方式和诉求,让我多些了解。正如《爱的五种能力》之“述情”,直接表达需要与情绪,让爱人理解、捕捉到你的诉求,而不是瞎猜,谁猜得到?
愿我们先深入了解自己,顺道理解他人——这或许便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慈悲为怀。
ps:胡说八道
佛法说“惑业苦”,因疑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循环往复的起点在疑惑,如何解惑便成为关键一环,所以有“闻思修证”之说。先听闻再思考,然后借修验证,整体反刍后认知不断更新升级,“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哪怕在这么专业的领域,都先要了解呢!
结语
奉上《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祝周末愉快: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pr boastful or arroga 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