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儿在三个月之前,处于非黑即白的绝对是非分明的状态。
2.从4个月大到一岁,这时的婴儿处于抑郁状态。他越来越明白,妈妈身上同时具有好与坏的部分,而他自己也是,既好又坏。
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由原来的非黑即白,到具备了整合能力,能接受自己既好又坏的事实,也能接受妈妈既好又坏的事实,这就是人生最初宽容的来源。
3.“好妈妈”让婴儿感到快乐而温暖,并且让婴儿觉得“别人爱我,是因为我好”。“坏妈妈”则会让婴儿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他想离开妈妈,但又做不到,因为他的生存离不开妈妈。
而分裂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婴儿脱离这个两难的境地。使用分裂机制,将妈妈分成好妈妈和坏妈妈,婴儿会将“好妈妈”投射到妈妈身上,而将“坏妈妈”投射到鬼和黑暗上。通过将“坏妈妈”的负性情绪,转嫁到鬼和黑暗的婴儿,避免了和妈妈疏远的危险,可继续保持对妈妈的依赖。
4.鬼故事是父母和儿童的成长需要。通过鬼故事,父母和儿童共同将坏的东西投射到鬼故事上,于是他们之间的分裂变弱了,而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则得以保护。
5.解决之道:通过宽容整合“好”与“坏”
对于婴儿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更新对婴儿的养育观,懂得越小的孩子越要细致的呵护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起码保证婴儿在6个月前提供“足够好的养育”。
而对一个成年人,如果内心有了严重的分裂,总是持有非黑即白的观念,该如何改变这一点呢?
首先是要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分裂。当意识到怕鬼怎么回事的时候,这种恐惧都已经减少了一大半儿。
其次是接受。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后会有愤怒。要接受允许这种愤怒,但不必渲泄,渲泄没有意义。
最后是宽容,宽容既是对养育者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