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让我有活力

    林岚第一次走进瑜伽馆时,是攥着就诊单来的。四十岁这年,常年伏案写策划案的她,被颈椎病和失眠缠上了——脖子转个角度都带着刺痛,夜里要翻三四次身,清晨醒来还觉得浑身像灌了铅。医生说“得动”,可她试过跑步,没跑两百米就喘得心口发紧;办过健身卡,对着满屋子铁疙瘩,只觉得比加班还累。最后是小区楼下的瑜伽馆,米白色的招牌透着点温和,像根救命稻草。

      第一次上课,她闹了不少笑话。老师让做“猫式伸展”,她膝盖磕在瑜伽垫上发出闷响,腰硬得像块木板,手一撑差点往前栽;轮到“婴儿式放松”,别人能把额头贴紧垫子,她后背绷得笔直,胳膊酸得直打颤。一堂课下来,汗浸湿了瑜伽服,她坐在垫子上喘气,看着周围人从容收势的模样,忽然有点泄气:“我是不是太笨了?”

    “慢慢来,谁不是从‘僵硬’开始的?”旁边穿浅蓝瑜伽服的阿姨递来瓶水,声音软软的。阿姨叫苏敏,比林岚大十岁,练瑜伽三年了。她说自己以前比林岚还糟,更年期那阵,整夜失眠,脾气躁得像炮仗,跟女儿说话三句就吵。“你看我现在,”苏敏笑着转了个轻松的“半月式”,“倒头就能睡,女儿说我比以前温柔多了。”

    林岚没敢信,但还是咬着牙坚持了。每天下班,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而是换上瑜伽服,踩着夕阳去馆里。最初的日子,疼痛像跟屁虫——拉伸肩颈时,酸痛感顺着胳膊往指尖窜;练“下犬式”时,腿后侧的筋像被扯着,眼泪都快憋出来。可老师总在她耳边轻声说:“深呼吸,感受身体的拉伸,不要对抗它。”

      她试着照做。吸气时,感受新鲜空气钻进鼻腔,顺着喉咙往下走,仿佛能熨帖到紧绷的肌肉;呼气时,把心里的烦躁和身体的酸痛一起吐出去。慢慢的,她发现变化在悄悄发生——以前早上起床,脖子要“咔咔”响好几下才能动,现在一睁眼,能轻松地转头看窗外的树;以前写策划案,不到一小时就得揉腰,现在能坐完整整两小时,后背还是挺拔的。

      真正让她觉得“活过来”的,是那个周末的早课。那天老师带大家练“拜日式”,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她的瑜伽垫上。她跟着节奏,吸气、抬手、后仰,感受阳光落在脸上的温度;呼气、前屈、手触地面,闻到垫子上淡淡的青草香。当最后一个动作“山式站立”结束,她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在胸前,忽然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像卸下了千斤重担——那种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舒展,是她这两年从未有过的。

      那天下午,她第一次主动约女儿去公园骑车。女儿坐在后座上,抱着她的腰,惊讶地说:“妈妈,你今天骑得好稳啊,以前你骑一会儿就说累。”林岚笑着回头,风拂过脸颊,她忽然发现,自己好久没这么轻松地笑过了。以前她总觉得,四十岁就该是这样——身体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糟,被工作和家务缠得喘不过气。可现在,瑜伽像一束光,照进了她沉闷的生活里。

      后来的日子,瑜伽成了她生活里的“固定仪式”。哪怕加班到深夜,她也会在睡前练十分钟“婴儿式”,让紧绷的腰背放松下来;周末的早晨,她会跟着网上的课程,在阳台练一套舒缓的体式,听着鸟叫,看着朝阳慢慢爬上来。她的变化,连同事都看在眼里——以前她总带着黑眼圈,说话没精打采,现在她脸上有了光泽,开会时思路清晰,连走路都带着轻快的劲儿。

      有次苏敏跟她聊天,说:“瑜伽不是让你变成‘超人’,是让你找回自己的身体,知道它需要什么。”林岚深以为然。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忽略身体的疼痛,硬撑着加班;也不再把坏情绪憋在心里,而是通过瑜伽的呼吸,慢慢平复下来。她开始留意早餐的营养,会在周末煲汤;开始愿意花时间打扮自己,买以前舍不得穿的亮色裙子。

      那天晚上,她练完瑜伽,坐在阳台喝茶。月光洒在她的瑜伽垫上,她摸了摸自己的腰——以前这里总是又酸又硬,现在却软乎乎的,能轻松地弯下腰系鞋带。她忽然想起第一次来瑜伽馆时的样子,那个攥着就诊单、满脸焦虑的女人,好像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原来活力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也不是靠吃药打针就能换来的。它藏在每一次深呼吸里,藏在每一个舒展的体式里,藏在你愿意停下脚步,好好照顾自己的心意里。林岚看着窗外的夜景,嘴角轻轻上扬——她知道,从遇见瑜伽的那天起,她的生活,已经悄悄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