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甚至直到他离世,都是在他漂流的小船上。要说杜甫为什么这么穷呢?他出生在那个繁盛的唐朝时期,又是出身于大氏族之家。他是家里的老大,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杜闲官职是堰城尉,开元二十年左右,又擢升奉天令,可以说家境非常优渥。自小好学的杜甫,七岁就能作诗,活泼调皮,少年时期,他是过着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恰逢唐帝国鼎盛时期,沐浴在“开元盛世”的光辉中。大唐内地物阜民熙,社会安定。史书记载,“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绢布如之”,“行人万里,不持寸刃”。正是在这样的安康盛世下,杜甫从弱冠之年起,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出游吴越之地,历时数年之后,杜甫回乡参加了一次乡贡考试,第二年又去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不意落榜,他也不甚在意。当时他父亲在衮州任司马,于是他一边去省亲,一边又开始了他的齐赵之游。
天宝元年,杜甫的父亲去世,凭借着父亲留下的家底,这时的他生活还是比较宽裕。杜甫游到洛阳时,正好遇到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不愁吃穿的杜甫,与视金钱如粪土的李白,两人一起寻仙访道,谈诗论文,好不潇洒。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杜甫心怀极大的政治抱负,立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此于天宝六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至长安应试”,杜甫也去参考了这场考试。但是很不幸,此时的玄宗,已经满足于他创造出来的盛世,开始沉迷于享乐。正直的张九龄等人被罢官,权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李林甫害怕有才之人进入朝堂之后,他就不能再一手把持朝政,所以就在玄宗面前导演了一场的闹剧,他跟玄宗说“野无遗贤”,意思是说,外边没有有才的人了,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堂上了,于是导致杜甫及天下士子无一人中榜。
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杜甫曾经与玄宗皇帝有过一次直接的交集,这也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唯一一次入仕的机会。天宝十年的这年正月,玄宗要举行祭祀,已经接近四十岁的杜甫,写出了《三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一看,这文笔,这才华,高啊!于是立马任用杜甫,让他待在制集贤院。这可以说杜甫政治生涯中春风得意的一笔。
然而杜甫却错过报效玄宗的机会。一方面,玄宗享国日久,早就麻痹了,哪还有从武则天手中夺权的时候那股子斗志?另一方面,任用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这李林甫别的不会,专会揣摩皇帝的心思,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语,迷惑了玄宗。乌烟瘴气的朝堂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此之后,杜甫便没有摆脱漂泊的命运。从逃窜到被俘,就没有安定过。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去投奔肃宗。但是肃宗也没有特别重用他,只是让他当了个左拾遗,这就是杜甫被后世称“杜拾遗”的缘由。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杜甫就因为营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在肃宗的心里留下了嫌隙,此后再也没有过晋升的机会。
晚年的杜甫,一直都是靠着朋友的帮助和接济生活。他建立在成都的“杜甫草堂”也是靠着严武等人的帮助。生活困苦的杜甫,到了秋风暴雨季,茅屋被大风刮飞茅草,满屋漏雨,彻夜难眠的杜甫,写下了流传后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代诗圣的杜甫,也可以说是很不走运了,一心只想当官,却总是没有如愿。正是因为他一直过着有如乞丐一般的生活,他才能写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诗词,最终成就他诗圣地位。如果当年他能够抓住玄宗伸出的橄榄枝,或者肃宗能够不那么小家子气,杜甫的历史又会被怎么编写呢?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并留下您的宝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