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时记录的习惯
1、在学习与工作场景中,许多灵感瞬间、重要任务细节若未及时记录,往往转瞬即逝,后续再回想时已模糊不清;
2、之前在记录闪念时就体验过这种感觉,很多想法一闪即过,要么没回想起来,要么失去了原本的神韵,因此我一直使用闪念APP来记录;
3、也见过不少人有记录的意识,但要么记录不完整,要么记录后未妥善整理与回顾,使得记录未能发挥应有效用;
4、能做到及时记录,是进行自我管理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然而在养成过程中,常出现两类情况阻碍其形成;
5、一类是过于依赖记忆力,自认为能够记住所有重要信息,从而忽视记录。另一类是缺乏规划,不知道该记录什么、何时记录,导致记录杂乱无章或干脆不记;
6、下一步行动:
(1)工具:结合微信语音和滴答清单APP,保障文字与快捷记录;
(2)明确记录的内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工作任务安排、突发灵感、实践要点、学习心得等;
(3)增加一个固定的记录时间,每日自我检视时复盘当天事项并规划记录要点,从日志里提炼;
(4)要定期回顾记录内容,清空待酝酿闪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挖掘可利用信息,把这些记录转化成对自我提升与任务推进有用的认知;
【二】否定式沟通
1、仔细观察,会看到生活中很多人,他们的沟通中充满了否定、贬低和阴阳怪气;
2、要区别对事的那种否定,是完全对人的惯性否定、贬低。无处不在地出现在领导与下属、恶俗朋友之间、伴侣之间、父母对孩子的沟通中;
3、挖掘这种否定式沟通背后的心理,有些是通过这种否定和贬低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有些是以此显现自己的掌控力、领导地位,有些是原生家庭沟通模式的投影,有些又属于一种传统、过时的激励教育,有些则是急迫情绪的产物……
4、看得越多,越觉得这种否定式沟通弊大于利,长此以往,被否定、被贬低者容易出现性格缺陷。更麻烦的是,这种沟通模式会被传递到下一环节;
5、下一步行动:
(1)留意生活中这类沟通习惯的人群,理解其背后的心理,保护自身的心智坚定如一;
(2)不要对其他人产生过高期望,保持平和、缓慢的态度,减少沟通中的急迫情绪;
(3)避免与下属、朋友、孩子做否定式沟通,要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理解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差异;
(4)要明白这种对人的否定、贬低、指责式沟通随处都有,他们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处理不了对方,选择自我治愈是最佳方案,只要自己能看到这种沟通模式,则可以进行一定防御;
(5)再进一步,在任何沟通中,只要保障自己的情绪稳定,则可以百毒不侵。修行心理建设,修行情绪控制将是未来的必要功课;
【三】深度工作(专注)
1、深度工作并非遥不可及,却总被各种干扰和借口阻挡。最近一阵,总在碎片化时间和专注时间里切换,对深度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2、当周围环境嘈杂,内心被各种琐事拉扯,很难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即便有大块连续时间,我也感觉自己的效率低下;
3、这是因为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聚焦,大脑在不断切换任务中消耗能量,无法深入思考。所以大脑的深度专注,是深度工作的关键,而非时间属性;
4、深度工作(专注)需要聚焦和自律,除了合适的工作方式外,能不被打扰的环境(动态和静态),有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是基础要求;
5、能让心安的环境是静态的,之前经常跑到广图自习,周围不算静谧但就像环境白噪音,能让内心很快专注下来;
6、内在动力,往往来自兴趣和价值认同,越感兴趣越容易进入深度工作……就像玩电子游戏时,我们往往因为兴趣浓厚而容易进入深度专注状态;
7、下一步行动:
(1)一个深度工作,收获大于几次普通工作,因为高强度用脑,聚焦的专注参与,会使同样时间内的效率提升N倍。要以深度工作为目标,避免陷入低效的普通工作状态;
(2)在安排任务时,使用深度工作状态的任务也应分优先级。把重要的、第一的事项任务安排到深度工作时间;
(3)回顾发现有些工作状态,因为专注度不够,把深度工作干成了普通效率。要识别生活中的黑洞时间,并且一定要标记,以便每次都能避免落入这些低效的时间陷阱;
(4)自己在频繁切换当前任务和支线任务上浪费过多,番茄钟工作法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继续保持;
(5)在条件缺失,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下,不要强求进入深度工作,可以安排优先级靠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任务;
(6)要开始注重休息时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休息更从容;
(7)自己浪费了很多原本可以用于深度工作,但因为内心无法专注而未能有效利用的大块时间,往后要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