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字化素养给予我的体会

提升数字化素养是教师发展的强大引擎                                 

春节之后,AI时代信息技术铺天盖地,令世人很震惊。

我是一位有着27年教龄的普通小学教师,本学期是我加入新网师大家庭的第五个年头,进入奔五的年龄的我,担任小学三年级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三门课兼班主任。

尽管我平时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够令人筋疲力尽的,但是在选课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逼自己一把,挑战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只选修了孙少辉老师的《AI时代教师的数字素养》课程,我希望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

孙老师的每次课程我都认真聆听了,不断反复回听,每次作业我都很重视,很多时候我能听明白,但是操作还是不顺手,遇到路虎就在群里不耻下问,总有热心的伙伴答疑解惑。虽然只有第三成绩60,其它都不错,大作业在95分,感觉自己不虚此学。

一、收获多多

首先,提升数字化素养为课堂教学助力赋能

AI时代,提升数字化素养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虽然我已经进入奔五的年龄,跟随孙老师学习数字素养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规划,教学设计的质量,解决我一上公开课焦虑不已、绞尽脑汁地设计教案,拙手笨脚地操作。为了更好地激活我的课堂,激发孩子们地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舒展绽放 。

前七次授课,孙老师倾囊相授满满的干货令我有些应接不暇。我接触到多样的AI教学工具,如我会使用即梦生成照片,视频,利用智能作文批改系统,能快速分析学生作文的结构、语法,还可给使用豆包生成说课稿。使用希沃白板五,希沃学苑、如何利用EV录屏、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为优化我的教学设计助力赋能。提升数字素养让我变得更自信。尤其是听到领导同事们的肯定与夸奖,更坚定我继续学习数字素养的信心。

(二)感谢孙老师的专业引领与精神激励

陶行知说: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成长需要我们连续的用力,持续地坚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集中发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特色。从教30年,德艺双馨的孙老师的每次授课都是浓缩了他的智慧与精华。

再次回听孙老师第八次授课《AI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令我心灵泛起涟漪:如果说前七次授课都是技术上手把手引领,这次却是对老师们精神理念上的引领与激励。

一个人好老师不仅仅是能够上好一节课,而是潜心教研,倾心奉献课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的美好不在于惊天动地的瞬间,而在于日复一日躬身耕耘时,衣襟沾满晨露与星光。

我从孙老师的言谈举止中,聆听出他对屏幕前全国各地从未谋面的学员们的谆谆教诲与热切期待,我更感受到他作为信息专家的严谨与精心用心。他为人谦虚,不断挑战与探索,精心收集优质资源丰富课堂,充实课程资源。如此厉害的专家都这样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我有何理由懈怠?

(三)加强专业交往 彼此赋能

教师需要爬坡式的成长,成长需要教师自觉行动,成长的可视化效果就是动力超越阻力留下的痕迹。

我们这个学习团队藏龙卧虎,宝藏老师特别多。每节课前优秀小伙伴们老师们的专业熟练的分享,让我学会了很多高效又便利的小妙招。这些伙伴们积极好学的动手能力,实践精神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二、关于建议

(一)关于课前妙招分享,精选各科优秀教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精彩亮相。AI工具融合的具体教学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好落地。建议将讲解视频发到钉钉群让老师们互相学习。

(二)另外,每次我聆听孙老师的课,看着他的操作我也能看明白,但是一动手就错误百出,令人沮丧或焦虑,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回听时花费的时间更长,每次做作业内心都有些犯怵。建议每学期结束可以编写相关教材或同步视频便于下一期学员摸索上手更快。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程中老师讲解了多种AI工具的功能、用法,但我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常是这个学会了,那个忘记了,猫爪附件我怎么也找不到。我经常用到的AI工具只有豆包和Deepseek。那么我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AI工具的使用进行优化选择?不必要求学员每招都学会,要熟练一招,深挖一两口井用到极致更好。

二、专业成长规划

我计划充分利用暑期:把八次课程的内容再重新学习,仔细补充记录笔记。熟练掌握2-3个语文AI教学工具,应用于日常工作与课堂教学,收集学生反馈,真正为改变课堂教学助力赋能。积极撰写AI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反思或论文。

1年:我将不断关注孙老师推荐的优秀学习资源,继续深挖这口井,将本学期学习到的数字化技能在教学工作中熟练运用,并有勇气在公开课上展示数字素养提升与魅力。

3年:形成成熟的AI赋能语文教学模式,在班级、教研组推广;力争在本地的教科研刊物上发表3-5篇AI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反思或论文。

5年:如果我敢于挑战区里和市里组织的“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活动,尝试着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利用AI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形成可视化的教学成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