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6个人来自3个省,为了共同的目的,向往更好的教育生活,我们相聚《对话生活》第8组,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回顾走过的路,收获颇多,每一次的畅所欲言,都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一次共同任务中的彼此支持和赋能,带来的是感动和幸福。
一、 这段时间大家在读哪本书?有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正在读《项目式教学》和《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两本书结合起来看的。总的来说,我觉着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正好就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解他们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论述,可以让我们在践行项目式学习时更有方向。
就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和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在我看来,更多的还是相通之处。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点:
1. 教育必须是基于学生当下生活经验的,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并且所学的东西是可以应用于学生生活之中,如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2. 教育必须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自己对求知产生兴趣,才会最大程度促发其动力去探究,如此必会事半功倍。
3. 教的过程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去感知,去理解,很多东西学生自然而然就懂了。
就项目式学习,从阅读的前面几个章节,主要有如下收获:
1.实施项目式学习必须要营造合适的课堂文化。书中指出了四种策略:信念和价值观、课堂公约、学习环境、规程。信念和价值观,我想主要就是指老师要秉持“学生有权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某个内容”的态度,认为学生要与其生活相联系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课堂公约,也就是在一个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因此每个人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契约,比如在出现矛盾的时候,要通过商量和民主决议。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的空间布局,比如要适合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规程,就是项目设计好后,所有成员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和任务分工参与其中,不得随意更改。
在阅读这个章节时,我同时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常规课堂,并没有进行项目化的学习,但是都在倡导在课堂中落实核心学科的核心素养。何为素养,在我看来就是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所必须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这些是与实施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相通的,所以我想即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实施项目化学习,也要试着去营造类似的课堂文化氛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思考,学生在这堂课中,除了习得某项知识,是否在批判性思维、组织沟通、文化理解等方面有所提升,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仅仅停留在理解与记忆,有没有在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总的来说,不管是否实施项目化学习,书中提到的营造课堂文化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2.好的项目式学习的点子,从哪里来?书中指出了好多条。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条,一是借鉴和改良。对于项目化学习的初级设计者,这是一个非常好方式,因为最好的初级学习就是模仿。二是重构,就是当学生在质疑所学内容对他们有什么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思考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最好契机,解构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三是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从学生们的真实生活和热情中去思考项目式学习主题。四是要结合当下时事政治和流行文化,让项目式学习与之相联系。
3.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项目式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必须是真正的有所得,而不是表面上看着热闹。并且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需要注意,那些简单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就可以获取答案的,不适应将其设定为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目标,至少不能仅仅只有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这段时间听了哪些课?有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互加冬令营的课程几乎都听了。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小熊老师的教育极简技术,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等等。并且也购买了刘老师和徐老师的课,也正在学习中。总的来说,越学习,越无知。越学习,越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叶修老师让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要从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开始着手;小熊老师教会我们应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我们的课堂教学;刘欣老师告诉我们新时代的老师需要学会打扮自己的新媒体形象;徐莉老师告诉我们需要站在课程全景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每一次的学习,都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为自己未知的未来增添一些未知的可能性。同时,在整个互加学习团队中,我在所有在线学习的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了满满的能量,他们积极学习与实践的精神也在一直激励鼓舞着我参与其中,并一直也努力的学习着。
三、 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什么样的感受?
到现在为止,我们小组已经进行了四次线上讨论交流会。主要是围绕着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讨论与确定以及小组共读书目的感想进行展开。主要感受有如下两点
1.一个项目的开展,起始设计最关键,也是相对最艰难的一步。就我们小组而言,在初次讨论的时候,所有组员围绕对话家乡和对话家长两个话题开展讨论,围绕项目的意义价值,可操作性,参与条件等进行了二个多小时的讨论后,达成了初步统一意见,认为对话家长这个话题更具新颖性,也更有价值,初步选定对话家长作为我们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但是在第二次小组讨论的时候,结合近期的学习以及共读书目的阅读,大家均表达了对于对话家长这个话题,虽然有价值,但是在最后项目成果展示的时候,不太好操作。因此小组最终又再次推到上一次的决议,改成了家乡主题,之后又就家乡主题下的具体小主题进行讨论,如建筑、美食、特产、年货等等,经过讨论又暂时定为建筑和特产两个小主题……之后我们就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案,我们也是在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和实践中。
2.好的团队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妥协。我们的组长陈武红老师是一个有全局观和执行力的优秀好组长,每次都积极组织我们的讨论,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并且及时做好总结和反馈。有了这样一个核心力量,我们每一次的小组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讨论之后,大家都可以根据整体的需要,从团队整体工作出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妥协的团队氛围非常得好。
四、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于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我们小组将对话生活的主题定为家乡的特产,经过讨论,确定了该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如何让家乡的特产走向世界?围绕这个问题,我想或许可以让学生们梳理特产的历史,特产与家乡的关系,何以成为特产,特产发展的现状,特产的发展前景等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学生们可以操作实践的探究性活动,还需要再细细考量。并且这样的一个项目,成果可以如何展示?如何去评价学生在这个项目中的所学?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也需要边学边探索和实践!借用近期课程上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小组共读的书籍是《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和《项目式教学》。
认真阅读,觉得豁然开朗。项目式学习就是做中学,就是边做边学。
对于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项目式学习并不是短期活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践。以驱动问题为出发点,将目标与课标结合,在课堂文化和团队公约的基础上,提升创造力和协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式学习中收获成功,拥有应对未来的超能力。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叶修老师讲高强度用脑,听刘欣老师讲新媒体教育力,听徐莉老师讲未来课程设计,听小熊老师讲极简技术。
终于明白,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项目式学习做准备。要想成功实施即定的项目式学习,教师必须掌握最科学、最高效的领导力。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小组对话中,确立了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以及子项目。分享共读收获,进行思想碰撞,进行情感交流。
整个过程,很像徐立导演的《巅峰体验》。小组成员在团队创建中,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体到集体,实现了力量的融合。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每次开放的对话过程,我都认真观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凉水井的孩子们在教练的引导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尤其是肖遥同学,自信地侃侃而谈。对于自己,对于同伴,表现得极谦虚,也很优秀。
4、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课程设计,我确定了”对话家乡古建”的子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校长的支持,需要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帮助。
我相信,项目式学习会真实地发生,创造出更多精彩。
且行且学且思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正在读邱磊老师《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一一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一书,我是从陶行知先生的成长背景和求学生涯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继承了他老师的教育思想,又改造创新他老师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得到杜威先生的肯定和认可,并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在1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仍需加强。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了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凉水井对话生活》、小熊老师《教育极简技术》、叶修老师《学习的逻辑》、徐莉老师《未来课程想象力》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小组进行了4次对话,每次对话,小组成员充分发言,经过三次讨论,确定了PBL项目主题《地方美食》,并分享读书感受。跳出圈子,发挥想象力,是我们从《原则》中学来的原则,组建团队,决定做什么,有勇气去做,坚持去做,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获得个人进化和有意义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回报。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建立彼此关系。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观摩过,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对话非常关键,塔塔老师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表情一眼神都了然于胸,注重情感交融,不卑不亢,尊重鼓励并行。关于未来课程设计,应该大胆想象未来社会的变化以及认对发展趋势,这很重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非常快,以及芯片植入大脑等技术应用,可能会颠覆传统的课程。我认为,未来课程可能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情惑问题。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这些课程,点燃了我的学习热情,有理论,有技术支持,也面对面实践机会,全方位的介入教育的各环节。在PBL项目设计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核心问题怎么设计?学生探究过程中如何去合成问题,发展问题,直到提出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每天都有讨论,每天都有更新,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讨教,不断吸引,不断践行,不断生长。也许,这就是一个教育者的生命!
一边学习一边尝试
我们小组共读的书目是《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粗略估计看了一遍,再加上几次小组讨论和分享,我也有一点点感触,觉得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杜威和陶行知他们成长各学习环境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教育家;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收到环境影响,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父母那一代人收到环境影响,养成吃苦耐劳性格,80后90后00后……每一代人收到不同环境影响,所形成品性也不一样。如80后的我们,90年代初的农村,上小学的孩子放学后基本上都要帮家里喂猪喂鸡种菜浇肥插秧种地等,但这些农活家务活并没有耽误我们的学习,我们反而会在这些活动中学到很多感悟很深;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玩具没有游乐场的年代,我们捉迷藏抓知了自己编绳子玩石头;没有图书馆没有补习班没有兴趣班,我们看哥哥姐姐的教科书我们用自制的乒乓球拍……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真的是他们想象不到的,但是那时经历过的都是我们成长岁月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和丰富经验的积累……现在的10后学生,几乎什么都有家长或者现代化智能产品替他们规划好帮他们做好了,都不用自己动脑动手,写个作业都可以手机扫一扫就有答案了,这种环境下,怎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回归生活呢?确实事一件让家长然后老师头疼的事情。我觉得还是要舍得放手放心放开胆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生活和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动脑子思考中他们才能真正的有收获。
记得19年春学期,有一次学校要安装几台吊扇,因为学习男老师少,所以当时就让六年级的几个男生动手组装配件,这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还经常违反纪律的小男生还真有两下子,没一会功夫就把几台电扇给组装好了,既能帮我我们解决问题,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还让他们获得自信:原来我们还是很优秀的!
一边学一边尝试吧,创造更多让学生回归生活的机会。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最近读了《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这本书让我明白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力,成全生命,让孩子拥有生活力,拥有创造力,长成他需要长成的模样,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孩子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听了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小熊老师的教育极简技术,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等等。这些课程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大开眼界。从叶修老师学习的逻辑让我了解一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小熊老师的教育极简技术,让我学会了很多小程序里面的功能,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刘欣老师和徐莉老师的课程又让我脑洞大开,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想象力。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这段时间,我们小组已经进行了四次线上讨论交流会。主要是围绕着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讨论与确定以及小组共读书目的感想进行展开。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员通过沟通确定了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刚开始我们是确定对话家长为主题,后来在共同的商议之下,又重新确立以对话家乡大主题,家乡特产等为小主题。小组的组员之间刚开始都能各抒己见,但是到了最后又能够顾全大局,统一思想。每次讨论思想的碰撞之后,大家又能合一,体现了学习的共同体。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观摩过,凉水井中学孩子的对话课程我最大的感触是孩子纯真的心,善良的心,纯粹的心。还有教练在引导的过程,要能够真正的进入孩子的心,那沟通就不成问题。
4、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最近通过听课程和看了一些书,对PB了有了一些的了解,但还是不够透彻。我们设计的主题是对话家乡特产,我们的家乡特产是潮州美食,这样的一个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如何让家乡的特产走向世界?围绕这个问题,如何针对二年级的孩子来引导他们,通过什么形式了解或介绍特产,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这些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孩子容易操作的探究活动?这是我近期在思考的问题,需要得到支持的是如何针对年龄阶段特点设计适合孩子的脚手架。
一、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自从参加了对话生活和对话孩子寒假冬令营,就选定了共读的书籍《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PBL项目化教学》《学习的逻辑》《陶行知教育名篇》。在阅读陶行知书籍的时候,深刻感受到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真谛,教育必须与生活的密切连接,只有把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只有把学生放置到现实生活中,教育才会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内心。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结合PBL项目式学习,也感受到项目式学习的源头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为了解决驱动性问题而进行研究,让学生行动起来,带着问题找方法,这样的学习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也是殊途同归,追求的也是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二、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过了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小熊老师的《极简技术》,徐老师的课带动的是对课程的设计和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教学,改变了对教学视角的变化,学习从课程的角度做一个新时代教师。后两位老师的课程,从技术的视角为教育赋能,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教育和技术融为一体,真的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三、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我们小组按照次数来说,已经进行了五次小组对话,前四次都是围绕小组项目主题展开的,第一次确定了对话家长的项目式学习,小组一致认为解决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在第二次小组对话前,有幸请教了唐晓勇校长,考虑到对话家长的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和展示,存在隐私性和不好呈现的困难。因此,在第二次对话的时候,我们小组又集思广益,一致同意以对话家乡的特产和美食为主,进行小组的项目式学习的主题。第五次对话以共读书目的分享为主,大家就陶行知的智慧和PBL的项目式学习的思考,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尽管项目式学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困难,但是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了能量,不管多难,都会勇往直前。
四、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作为《对话孩子》寒假冬令营教练,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经过六次和孩子们的对话,有过美好的经历,也有难忘的失误,但是孩子们的思维的活跃,表达的流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组的8个同学个性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有主见有思想,尤其欣芮对PBL项目式学习的理解,不管是对流程的设计,还是自己的设想,都让我十分震惊。让我看见了孩子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五、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我们小组确定的对话家乡文化,目标聚焦在家乡的特产、美食和建筑,因为只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联系,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寻找曾经没被发现的资源,带着驱动性问题,开展行动,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就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连接,让项目式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深度学习。